黄秀秀嫁给武大郎,皆大欢喜。
武大郎喜欢这个实诚能干的婆娘,黄秀秀有了依靠,也很开心。
每日里武大郎做好炊饼,就在铺子里卖,不再挑着担子走街串户。
肉铺那边交给黄秀秀,杀猪宰羊她都行,算账由武大郎负责。
至于武松,经过刘屠夫的事情,武大郎不让武松做一丝一毫的事情,只要他好生读书。
潘金莲一心一意跟着武松,每日为武松洗衣、做饭、陪读、暖床,过得十分开心。
时间飞快,转眼一个多月过去,该到了四月府试。
潘金莲收拾行装,准备跟着武松一起去恩州府考试。
她现在粘着武松,一时半刻也不能离开。
而武松自己,此时正在铁匠铺里看刀。
铁匠拿出两把雁翎刀出来,放在桌上。
“二郎,你不是一心科举读书?怎的又找我买刀了?”
铁匠认识武松,知道他考了童子试的魁首,马上要去恩州府考试。
“明日去恩州府参加府试,只怕路上不太平,带两口刀防身。”
铁匠嘿然笑道:“那个剪径的强人敢在你这太岁头上动土?”
“不怕强人,只怕猛兽。”
武松付了银子,提着两口刀回到炊饼铺。
潘金莲见了两口刀,也是奇怪,问怎么带刀。
武松说路上带了防身。
从清河县到恩州府,途经阳谷县,中间有个地方叫做景阳冈。
就是《水浒传》里,武松三碗不过岗,徒手打死老虎的地方。
这趟科举,不知道会不会遇到,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带上兵器为妙。
一切东西准备妥当,武松到了清河县衙门。
拜帖送进去,很快,衙役出来,客客气气带着武松到了后衙书房。
知县张知白坐在里面,笑呵呵指了指旁边的椅子:
“二郎来了,坐。”
“谢老师赐座。”
武松直接称呼老师,在旁边坐下来。
“马上就到府试,你何时去?”
“明日就出发,所以今日来与老师告别。”
“嗯,州解试和县试不同,须考校论和策,我给你的书,可都精熟了?”
“老师给的都精熟了,这次州解试,学生必定拿下魁首。”
“你的才华,我是知道的,但不可大意,我听说恩州府有个何运贞,也是才华出众,你要小心答题,再不可考场睡大觉了。”
武松笑道:“老师教训的事,州解试必定十分小心。”
“如此便好。”
“家中大哥、嫂嫂,还请老师多多关照。”
“这个何用说,你自去考试,县里有我。”
婢女进来,手里捧着一百两银子。
“这是送你路上的盘缠。”
武松没有推辞,起身接了:
“谢老师,府试后,武松定来报喜。”
“好,我等着。”
张知白很高兴。
武松拿了银子,退出衙门,回到家中。
武大郎和黄秀秀正好回家。
见到武松手里的银子,武大郎问哪来的。
武松说知县送的,又说明日去恩州府考试,家里如果遇到事情,记得去找知县。
黄秀秀听了,一直夸这个弟弟有出息。
当晚,黄秀秀在厨房做了一桌子菜,又买了酒,给武松饯行。
第二天早上。
天色刚刚蒙蒙亮,潘金莲早早起来,收拾好行装。
武大郎已经做好了炊饼,黄秀秀已经到肉铺杀猪去了。
武大郎听到动静,赶忙解下围裙过来。
“二郎,到了恩州府,你安心考试科举。”
“家里有你嫂嫂,一切都好,不用记挂。”
“金莲,你路上多照看着二郎,他有武艺傍身,别的不担心,只怕和人争闹。”
“遇到事情,你多劝着,万不可动手的。”
武松出门,武大郎不担心别人欺负武松,就怕武松欺负别人。
万一闹出官司,这功名就没有了。
潘金莲道:“大哥放心,遇到事情,我定劝着官人。”
“如此我便放心。”
武大郎又检查了一遍行囊,确定银钱、衣服、吃食都有,这才送武松出门。
街坊邻里见武松出门,也知道去恩州府考试。
因着武松和知县交好,邻里见了都说些吉利话。
武松笑呵呵应着,很快出了县城。
到了城外,武松劝武大郎回去。
武大郎不肯,又送了几步。
一直到城外十里亭,武松才把武大郎劝回去。
望着武松远去,武大郎忍不住抹了把眼泪。
且说武松带着潘金莲赶路,一口气走了二十多里。
武松不觉着疲乏,潘金莲小脚已经走不动了。
从小在庄子里做使女,却未曾出过远门,两只玉足娇嫩,磨出了水泡。
武松把行囊提在手里,背着潘金莲往前走。
趴在背上,潘金莲流下两滴泪来:
“本待伺候官人,却让官人背我,金莲也太没用。”
“这山路你一个妇人哪里走得惯,待我找个村镇,买头驴子与你骑着。”
武松力气大,潘金莲身躯娇软,背在身上一点不重。
古代的路不比现代,就算是官道,也是坑坑洼洼、起起伏伏、弯弯曲曲。
潘金莲肌肤娇嫩,走起来很勉强。
武松也想过把潘金莲留在家里。
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就算潘金莲死心塌地跟着自己,难保不会遇到破落户勾搭。
清河县旁边就是阳谷县,西门庆就在隔壁。
万一被西门庆盯上,麻烦就大了。
倒不是怕西门庆,而是不想动手杀人。
又走了二十里,快出清河县地界时,见到一个镇子。
此时天色将晚,刚好镇子里有个客店。
武松背着潘金莲到了店里,叫道:
“主人家,快把些吃的来。”
店家走出来,笑脸相迎:
“客官,是要歇宿么?”
“是要歇宿,且把些吃得来,酒肉都要。”
“客观稍坐。”
店家忙去准备。
武松捡了靠窗的桌子,潘金莲坐下来,赶忙给武松倒茶水。
很快,酒肉送上来,却是一只鸡、三斤牛肉、两大碗面、一壶酒。
走了一天,武松腹中饥渴,潘金莲先倒了两大碗酒,武松一口气干了。
虽然已经转行考科举,但身体底子还在,酒量很好。
喝完酒,拿起筷子,武松风卷残云,潘金莲一碗面没吃完,武松已经吃完了。
“官人可还要再吃两碗?”
“不用,路上吃了炊饼。”
店家看着武松这食量,啧啧赞叹道:
“秀才好肚量,这一口气吃了几个汉子的饭食。”
“休要聒噪,明日一并算钱与你,不会少你。”
吃完饭,问店家要了客房。
武松在房间里拿出书本研读,潘金莲问店家要了热水,伺候武松洗漱。
伺候完武松,潘金莲自己倒了热水,脱下袜子,慢慢泡脚。
武松放下书本,抬起潘金莲的玉足,只见脚底板上两颗血泡。
“明日不能再走了,我问店家买头驴子。”
潘金莲无奈地点点头。
苦读到深夜,潘金莲抱着武松歇息。
到了第二日早上。
潘金莲早早起来准备热水。
武松洗漱完毕,吃过早饭,找到客店老板,问道:
“主人家,我想买头驴子,可有哪里得买?”
“客官要给娘子骑吧?”
“是哩,山路走不惯。”
“我后院正好有一头驴子,若是看得上,便卖与你。”
武松跟着老板到了后院,一头阉过的公驴拴在那里。
武松上前摸了摸,看了看牙口和蹄子,都是好的。
“主人家要多少银子?”
“不多要你,只要你10两银子。”
武松心里盘算了一下:
在北宋,因为要应对辽国、西夏的骑兵,朝廷限制私人养马。
普通人,包括很多官员,只能骑驴。
而驴子又因为耐粗饲、适应性强,成为民间主要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
所以,在北宋,驴子就像当代的比亚迪秦,满地都是。
在京师汴梁,还有专门出租驴子的行当。
牵头驴走在汴梁街上,就像开着比亚迪秦,随时有人跟你说:
师傅,尾号4603,走吧!
至于驴子的价格,从10贯钱到几十贯钱不等,主要看品相。
客栈这头驴子,一看就是骨架大、耐力好的,价格在20多贯左右,相当于10两银子。
所以,这个价钱确实公道。
武松称了10两银子给老板,又买了些豆子,牵着驴子回到前堂。
拿出褥子垫在驴背上,潘金莲爬上驴子,行囊也挂在驴背上。
武松牵了绳子,大步继续往北进发。
再往前就到阳谷县地界,大名鼎鼎的景阳冈,就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