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莓文学
经典必看小说推荐

第2章

“蓝海资本”的七百万像一股汹涌的活水,注入了“启星科技”干涸的河道。李飞第一次体验到“有钱”的感觉。他在高新区租下了一个不大的办公室,购置了服务器和办公设备,甚至给自己和未来员工买了正规的社保。(必须做 #16:学习基础理财知识(规范公司运营))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尝试将那个神秘的ID“挖”过来全职加入。他开出了极具诚意的薪资和股权激励。

网络那头沉默了很久,回复道:“习惯一个人了。远程挺好。钱按老规矩分就行。你需要的时候,我都在。”

李飞有些失望,但尊重对方的选择。他明白,有些顶尖的技术人才,追求的并非世俗的聚集。(必须做 #32:珍惜真诚的友谊(尊重合伙人选择))

于是,招聘成了头等大事。他第一次坐在面试官的位置上,筛选简历,面试一个个或青涩或老练的程序员。他发现自己下意识地会去寻找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背景普通但眼神里有火苗、对技术有纯粹热爱的年轻人。他几乎忘了考察所谓“大厂经验”和“名校光环”。

(必须做 #29:向比你优秀的人学习(但也开始成为别人的“优秀者”))

他招了两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技术基础扎实,充满干劲;还有一个从传统软件公司出来、厌倦了沉闷氛围的资深工程师。加上他自己,一个四人技术团队初步成型。

有了团队,李飞的野心也随之膨胀。他不再满足于接项目解决温饱,开始全力推进那个酝酿已久的“星链”计划——一个基于他们核心边缘计算和数据处理技术、为中小型物联网设备商提供标准化数据智能分析服务的SaaS平台。这是真正属于“启星”自己的产品,一旦成功,将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和高估值想象空间。(必须做 #35:设定清晰且可行的目标(打造产品))

秦昊代表资方对此表示支持,但也不忘提醒:“SaaS模式前期投入大,周期长,聚焦MVP(最小可行产品),尽快验证市场,别烧钱太猛。”

李飞满口答应,但执行起来却有些变形。技术人的完美主义倾向开始作祟。他想做一个足够强大、足够优雅、能应对各种复杂场景的平台。团队在他的带领下,日夜兼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

然而,麻烦很快出现。他们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出现了偏差。初期走访的几家客户提出的需求五花八门,李飞试图做一个能满足所有人的“万能”平台,导致产品设计越来越复杂,开发周期不断拉长。

(必须做 #38:从错误中学习(市场验证的重要性))

钱,像水一样流走。每月固定的工资、服务器费用、办公室租金、市场推广试水……七百万的融资,在看似繁忙的开发中快速消耗。而“星链”产品却迟迟无法交付上线,没有任何收入进账。

李飞开始感到焦虑。他催促团队加班,甚至亲自上阵写核心代码,但进度依然不如预期。团队氛围也从最初的激情澎湃,变得有些疲惫和迷茫。

雪上加霜的是,为了给“星链”让路,他减少了对外的项目承接。原有的“项目制”现金流几乎断流。公司账户上的数字以惊人的速度下降。

第一次,李飞在发薪日前夜,对着财务表格感到了恐慌。账面资金不够支付下个月全体员工的工资了。

他面临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次真正危机:现金流断裂。

(现实壁垒:穷人不能做 #XX:轻易承受创业失败的风险(容错率极低))

他不得不召开了一次沉重的全员会议,坦诚了公司面临的困境,宣布暂时停发所有人工工资,只缴纳社保,并希望大家能共渡难关,等到“星链”上线。

会议结束后,办公室里一片死寂。那两个刚毕业的年轻人眼神里充满了不安和怀疑。第二天,那个资深工程师提交了离职申请。

“李总,对不起。我年纪大了,有家庭要养,赌不起。”他的话像一把刀子,扎在李飞心上。

李飞没有挽留,他知道对方的选择无可指摘。他默默地结清了工资,送走了公司第一位主动离职的员工。

看着空了一个的工位,一种巨大的失败感和孤独感将他淹没。他以为自己拿到了投资,组建了团队,就能一路高歌猛进,却没想到这么快就摔得如此惨重。他不仅辜负了投资人的信任,更辜负了这些选择相信他的伙伴。

(必须做 #31:学会独处与思考(承受失败,反思根源))

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夜未眠。反复复盘这几个月走过的路。他意识到自己犯了几个致命错误:好高骛远,忽视了现金流生命线;追求技术完美,脱离了市场需求;管理混乱,缺乏优先级排序。

第二天,他红肿着眼睛,再次召集了剩下的两名员工。 “我犯错了。”他开门见山,声音沙哑却坚定,“‘星链’的方向没错,但我们的做法错了。从今天起,我们暂停所有华而不实的功能开发。只做最核心的数据接入和三个最基础的分析模型。两周内,必须推出MVP版本,去找种子用户测试,哪怕免费!”

他卖掉了部分为未来招聘预留的办公设备,又用自己的工资和之前攒下的积蓄,勉强补发了员工一部分薪水,稳住了军心。

(必须做 #39:立即行动(纠正错误,断臂求生))

团队重新聚焦,砍掉了80%的计划功能,全力攻坚最小产品。压力巨大,但目标异常清晰。

就在他们疯狂冲刺MVP的时候,李飞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是之前合作过的那家医疗设备公司的创始人。

“李总,听说你们在做物联网数据平台?” “是的,刘总,我们正在开发……” “别开发了,现成的需求。”对方打断他,“我们新一批设备需要加装一个远程预测性维护模块,实时分析设备运行数据,提前预警故障。你们‘启星’的技术底子我信得过,能不能做?预算不高,但要得快。”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突如其来的项目需求,不仅带来了宝贵的现金流,更重要的是,其技术需求与他们正在开发的“星链”核心功能高度吻合!这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落地验证场景!

(必须做 #38:从错误中学习(市场反馈带来转机))

李飞激动得差点握不住电话:“能做!刘总,我们一定能做!谢谢您的信任!”

挂掉电话,他冲进开发区,对着两名同样疲惫却眼神晶亮的员工喊道: “兄弟们!活来了!我们的‘星链’,有第一个客户了!”

绝望的氛围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背水一战的激情。他们仿佛又回到了最初那个只有几个人的“虚拟团队”时代,为了生存和希望,全力拼搏。

李飞知道,他刚刚在破产的边缘走了一遭。这次惨痛的教训,比过去任何一次成功都更深刻地教育了他:商业世界,光有技术理想是远远不够的。

他的第一次“破产”,不是财务上的,而是心态上的——那个盲目自信、急于求成的自己,在这次危机中“破产”了。

一个更清醒、更坚韧、更尊重商业规律的创业者,在废墟上站了起来。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