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莓文学
经典必看小说推荐

第4章

天牢的寒气带着血腥气凝在萧景渊的靴底。

他手中还捏着那枚刻有 “东宫卫” 的令牌。

黑鹰卫余党招供的 “东宫旧部联络册” 藏在镇国公府旧库房,若处理不好,不仅翻案线索会断,还可能牵扯无辜。

“殿下,沈毅当年任东宫伴读时,曾于前太子被诬前三个月,奉命去青州核查军粮,有驿站记录和青州知府的证词为证。”

端王府侍卫捧着一叠文书进来,躬身递上,“当时沈毅不在京都,不可能参与所谓‘谋逆筹备’,联络册上他的名字,大概率是张启当年为日后遇险所寻的后路。”

萧景渊接过文书,指尖拂过泛黄的驿站签单 ,上面清晰写着 “沈毅,镇国公府世子,青州军粮核查,停留二十日”,落款日期正是前太子旧案爆发前三个月。

他又翻出青州知府的证词,墨迹虽淡,却盖着鲜红的官印,佐证沈毅当时确在外地。

“无关之人,没必要卷进来。”

萧景渊将文书扔在案上,语气冷得没有波澜,“翻案的核心是揪出当年诬陷太子的主谋,不是牵连无辜勋贵。

沈毅既无嫌疑,留着他的名字在册子上,只会让镇国公府生疑,阻挠后续查案,徒增麻烦。”

侍卫点头:“那册子上‘沈毅’的名字,是否需要修改?”

“改。” 萧景渊拿起笔,在纸上圈出 “沈毅” 二字,“改成‘沈义’,暗号‘牡丹’,做得隐蔽些,别留痕迹。另外,把沈毅的不在场证据整理好,一并呈给陛下,免得日后有人借此事做文章。”

做完这个决定,恍惚间却不知心里究竟是为了谁。

镇国公府是开国功勋,若因无关嫌疑生了抵触,后续查东宫旧部时,怕是难借府中人脉。

或许这样想似乎更合理些。

次日清晨,萧景渊让人将修改后的联络册送进皇宫。

陛下翻看后,只下令彻查册中其他名字,对 “沈义” 一笔带过,压根没联想到镇国公府。

消息传到镇国公府时,沈清辞正在荣安堂整理父亲当年的文书,听到后只是松了口气,对绿萼道:

“看来父亲的清白,终究是靠证据说话。” 她没往萧景渊身上多想,只当是端王查得仔细,佐证了父亲的无辜。

可没等她把文书收完,绿萼就匆匆进来,手里捏着一封染了墨渍的信:“大小姐,陈嬷嬷从江南送来的急信,说是裕丰盐行的东家招了,藩王要在月底进攻京都!”

沈清辞立刻拆开信,陈嬷嬷在信里写得详细:

裕丰盐行表面卖盐,实则是藩王的军粮中转站,每月往边境输送五千石粮食,还招了不少江湖人,准备在进攻时里应外合。

最后,陈嬷嬷特意提了句 “江南水网复杂,需熟悉地形者主导查探,否则易被盐商牵着走”。

“备车去端王府。” 沈清辞把信折好塞进袖中,快步往外走。

端王府的前厅里,萧景渊正对着江南地图标注路线,见沈清辞进来,只是抬了抬眼:“江南的消息?”

“是。”

“陈嬷嬷说藩王月底进攻,军粮靠裕丰盐行输送。江南水网多,盐商熟悉地形,怕是不好查。”

在沈清辞来之前秦风已将消息递到了他手上。

萧景渊手指在地图上的 “苏州” 处点了点:“裕丰盐行的总号在苏州,那里是水网枢纽,军粮大概率从那里装船。本王得亲自去一趟。”

“殿下亲自去?” 沈清辞皱了眉。

“秦风虽在江南却不懂水战,也不熟悉藩王的套路。”

萧景渊头也没抬,笔尖在地图上画了条线,“藩王早年在江南待过,惯用‘声东击西’,去年围剿黑鹰卫时,本王跟他打过交道,知道他的路数。秦风去,怕是抓不住军粮的真正路线。”

他顿了顿,抬头看向沈清辞,眼神锐利如刀,“京都这边,需要有人盯着藩王的余党。你熟悉镇国公府的人脉,也知道张启旧部的行事风格,最合适留下。”

“我留下可以,但需得调些人手。” 沈清辞没推辞,直接提条件,“府里的护卫虽多,却不懂查探密线,得从你的侍卫里调两个懂追踪的,帮着查京都的盐商分号,泰和盐行肯定还藏着余党。”

“可以。” 萧景渊立刻应下。

“秦风会留五个侍卫给你,都是跟着本王查过黑鹰卫的,懂如何盯梢。另外,本王已经让人去查泰和盐行的账本,查到后会让人送一份给你。”

两人正说着,秦风进来禀报:“殿下,宫里来人了,说陛下让您去一趟,商议边境防务。”

萧景渊起身,拿起披风:“你先回府,侍卫随后会到。记住,查余党时别硬来,泰和盐行的掌柜手里可能有藩王的密信,得先拿到证据再动手。”

沈清辞点头,转身离开。

走到王府门口时,正好遇上要去镇国公府的侍卫,领头的是个面生的汉子,自称 “林伍”,手里捧着个木盒,里面装着泰和盐行的初步调查结果。

沈清辞接过木盒,只跟林伍说了句 “按殿下的吩咐来”,便上马回府。

回到镇国公府,沈清辞把木盒里的调查结果摊在桌上,泰和盐行每月初五会往城外的 “兴隆仓” 送粮食,而兴隆仓的东家,正是张启的侄子张禄。

“林伍,你带两个人去盯兴隆仓,看看他们每月初五送的粮食到底去哪了。”

沈清辞指着地图上的兴隆仓,“另外,让两个人盯着泰和盐行的后门,看有没有人深夜进出,密信大概率会在夜里传递。”

林伍领命而去。绿萼在一旁收拾桌上的图纸,忍不住问:“姑娘,端王殿下亲自去江南,会不会有危险啊?藩王的人那么多。”

“他是皇子,身边侍卫众多,不会有事。” 沈清辞头也没抬,继续标注盐行的分布。

心里却多了几分惴惴不安。

他若是出事,东宫旧案的查探就会搁置,对镇国公府也没好处,他得平安回来,才能继续查清当年的事,彻底撇清镇国公的嫌疑。

这样解释跟自己听亦或许也是在掩耳盗铃?

而此时的皇宫里,萧景渊正跟陛下商议江南的部署。

陛下让他节制江南的兵马,必要时可调动当地守军,还赐了他一枚 “便宜行事” 的金牌。

萧景渊接了金牌,只奏请了一件事:“陛下,镇国公沈毅熟悉军务,京都防务可暂交给他打理,他既无东宫旧案的嫌疑,又是忠勇之臣,可堪大用。”

陛下愣了愣,随即笑道:“你倒是会用人。也好,就让沈毅协管京都防务。”

萧景渊推荐沈毅,是算准了沈毅护家心切,定会拼尽全力守京都,这样他在江南才能专心查军粮线,不用分心担心朝廷。

从皇宫出来,萧景渊直接回了王府,开始收拾行装。

傍晚时分,萧景渊让人给镇国公府送了封信,告知沈毅已被陛下任命协管京都防务,让沈清辞配合父亲整理府中护卫,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沈清辞收到信时,沈毅正好从外面回来,父女俩当即决定:调一半护卫去府外的街道巡逻,另一半守在府中,尤其是荣安堂和库房,加派了双倍人手。

“清辞,萧景渊这步棋走得妙。” 沈毅看着信,忍不住赞叹。

“让我协管防务,既撇清了府里的嫌疑,又给了我们护家的权力,他倒是个会权衡的。”

“他只是不想后院起火。” 沈清辞冷静地分析:

“他在江南查军粮,最怕京都出事。让您协管防务,他才能放心。”

当天夜里,林伍派人送来消息:

泰和盐行的掌柜果然在深夜去了兴隆仓,跟张禄说了半个时辰的话,还交了个黑色的木盒。

沈清辞立刻让人盯着张禄,打算等他下次传递密信时,再动手抓人 ,她要的不是一个掌柜,而是能证明藩王里应外合的证据,好彻底洗清镇国公府的嫌疑。

而端王府里,萧景渊还在灯下看江南的水网图。

林伍进来提醒:“殿下,明日一早就要出发,该歇息了。”

萧景渊头也没抬,“京都若有异动,直接送信给我,别通过镇国公府,免得消息泄露。”

之所以这样不是信不过沈清辞,而是怕府里人多眼杂,万一还有藩王的细作,会耽误事。

“殿下,您就不担心沈大小姐查余党时出意外?”

“她护家心切,比谁都谨慎。” 萧景渊终于放下笔,揉了揉眉心:

“再说,你们盯着,出不了大事。”

次日天还没亮,萧景渊就带着侍卫出发了。

沈清辞没去送行,只让绿萼送了份京都盐商的分布表去王府,那是她连夜整理的,标注了每个盐行的背景,算是给合作的 “诚意”。

等绿萼回来复命时,沈清辞正在荣安堂陪老夫人用早膳。

老夫人看着她轻声道:“你跟端王,倒像是默契。”

“只是各取所需。” 沈清辞舀了勺粥,语气平淡,“他要翻案,我要护住镇国公府,目标一致,自然能合作。” 她心里清楚,这种合作,随时可能因为查案方向的分歧而破裂,但无论如何国公府的安危在他沈清辞眼里比什么都重要。

而江南的官道上,萧景渊的马车正快速前行。

他掀开帘子,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手指摩挲着怀中的金牌。

翻案、抓藩王、护京都,容不得半点差错。

沈清辞昨日的信上说江南漕帮与国公府有旧,可斟酌。

京都的风,渐渐带了些暖意。

沈清辞站在西跨院的窗前,看着林伍送来的兴隆仓监视记录,手指在 “张禄” 的名字上画了个圈。

她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定是一场硬仗,既要查余党,又要守府宅,还要等萧景渊能从江南传来捷报。但只要能保住家人和镇国公府,再难她也能扛过去。

江南的雨,正淅淅沥沥地下着。

萧景渊的马车停在苏州城外的驿站,他看着手中的漕帮联络信,眉头微微皱起,漕帮帮主虽与镇国公府有旧,却也跟藩王有过往来,能不能信,还得查。这场查案之路,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