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莓文学
经典必看小说推荐

第3章

第二天清晨,沈砚辞起得比往常更早。他换上那件青布长衫,又仔细理了理衣襟,对着铜镜看了看 —— 虽仍是旧布衣裳,却因洗得干净、缝补整齐,透着几分读书人的规整。苏婉娘已经把早饭做好了,桌上摆着米粥、白面饼,还有一小碟咸菜,比往常丰盛了不少。

“快吃,第一天去书院,别迟到了。” 苏婉娘把粥碗推到他面前,眼里满是期待,“到了书院要好好做事,跟先生们处好关系。”

“嗯,嫂子放心。” 沈砚辞喝着粥,心里暖暖的。吃完饭后,他没像往常一样步行,而是从怀里掏出几枚铜钱,雇了辆牛车 —— 他想早点到书院,熟悉一下环境,也不想让苏婉娘担心他赶路辛苦。

吴县书院的门比平时开得更早,周先生已经在门口等着了。看到沈砚辞,他笑着迎上来:“砚儿,来了?跟我来,我带你去熟悉一下书院的情况。”

沈砚辞跟着周先生走进书院,院子里已经有几个学生在读书了,大多是十岁左右的孩童,看到周先生,都恭敬地行礼。周先生把他带到一间偏房,里面摆着几张旧书桌,还有一个书架,上面放着些零散的书籍。

“这里就是你的住处,也是你教书的地方。” 周先生指着偏房说,“你主要负责教启蒙班的孩童识字、读《论语》,每天上午两节课,下午批改作业,时间很充裕,你也能抽出时间复习乡试的内容。”

“谢先生费心。” 沈砚辞对着周先生深深鞠了一躬。

“不用谢,这是你应得的。” 周先生拍了拍他的肩膀,“我还有事,你先收拾一下,等会儿学生们就来了。”

周先生走后,沈砚辞开始收拾偏房。他把书架上的书籍整理好,又用抹布擦了擦书桌,很快就把屋子收拾得整整齐齐。刚收拾完,就听到院子里传来孩童的嬉闹声 —— 启蒙班的学生来了,一共十几个,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才八岁,都睁着好奇的眼睛看着他。

沈砚辞深吸一口气,走到书桌前,笑着说:“我叫沈砚辞,以后就是你们的先生,教你们识字、读书。你们要是有不懂的地方,随时可以问我。”

学生们都很听话,纷纷坐下,拿出自己的书本。沈砚辞先教他们读《论语》里的 “学而时习之”,他读一句,学生们跟着读一句。他的声音清晰,讲解也很耐心,遇到学生不懂的地方,会用浅显的例子解释,直到他们明白为止。

一上午的课很快就结束了,学生们都很喜欢这个新来的沈先生,围着他问东问西。沈砚辞一一回答,直到周先生过来,学生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砚儿,教得不错。” 周先生笑着说,“这些孩子以前上课总爱打闹,今天倒是很认真。”

“都是孩子们听话。” 沈砚辞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中午,沈砚辞在书院的伙房吃饭。伙房提供的饭菜很简单,只有一碗糙米饭和一碟青菜,可他却吃得很香 —— 这是他第一次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心里满是踏实。

下午,沈砚辞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就拿出周先生给的乡试复习资料开始看。资料很全,里面有历年的乡试真题,还有周先生的批注,他看得很认真,时不时在纸上记着笔记。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一阵喧哗声。沈砚辞抬头,看到王元宝带着几个富家子弟走进来,手里拿着折扇,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看到沈砚辞,王元宝走过来,嗤笑一声:“哟,这不是沈助教吗?怎么,中了个童生,就来书院当先生了?”

沈砚辞放下书,平静地说:“教书育人,是好事,不像某些人,连童生试都考不好,还有心思在这里闲逛。”

王元宝脸色一沉,伸手就要推沈砚辞:“你敢说我?别忘了,这书院的束脩,大多是我们这些富家子弟捐的,你一个寒门学子,还敢跟我横?”

沈砚辞往后退了一步,避开他的手:“书院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你撒野的地方。你要是再胡闹,我就告诉周先生。”

王元宝最怕周先生,听到沈砚辞要告诉周先生,气焰顿时矮了半截。他哼了一声,带着人骂骂咧咧地走了:“你给我等着,别以为当了助教就了不起了!”

看着王元宝的背影,沈砚辞轻轻叹了口气。他知道,就算中了童生,当了助教,他和王元宝这样的富家子弟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但他不会退缩,他要靠自己的本事,一步步往上走,让苏婉娘过上更好的日子。

傍晚,沈砚辞收拾好东西,雇了辆牛车回家。刚到村口,就看到苏婉娘站在老槐树下等着他,手里还提着一个布包。看到他回来,苏婉娘迎上来,笑着说:“砚儿,回来了?今天教得怎么样?”

“挺好的,孩子们都很听话。” 沈砚辞接过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件新缝的夹袄,“嫂子,你怎么又做新衣服了?”

“天气快冷了,你在书院教书,得穿暖和些。” 苏婉娘笑着说,“我今天把之前绣好的绣品卖了,又买了些布料,给你做了件夹袄,你试试合不合身。”

沈砚辞穿上夹袄,大小刚好合身,布料是细棉布,比他之前的旧棉袄舒服多了。他握住苏婉娘的手,心里满是感激:“嫂子,谢谢你。”

“跟嫂子还客气什么。” 苏婉娘笑着说,“快回家,我给你做了红烧肉,还热着呢。”

两人并肩往家走,沈砚辞把今天在书院的事跟苏婉娘说了一遍,说学生们很听话,说王元宝来捣乱。苏婉娘听得很认真,时不时叮嘱他:“以后别跟王元宝硬碰硬,他家里有钱有势,咱们惹不起,躲得起。”

“我知道,嫂子。” 沈砚辞点了点头。

回到家,红烧肉的香气扑面而来。苏婉娘盛了一碗递给沈砚辞,又给他夹了块肉:“快吃,补补身子。今天教书肯定累了。”

沈砚辞吃着红烧肉,觉得格外香。他看着苏婉娘脸上的笑意,心里暗暗发誓:他要好好教书,好好复习乡试,争取早日考中举人,让苏婉娘彻底摆脱贫困,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

夜里,沈砚辞依旧看书到很晚。苏婉娘坐在他身边,缝补着他的旧衣服,偶尔递过一杯热水。油灯的光映着两人的身影,屋里很安静,只有翻书的轻响和缝补的 “沙沙” 声。窗外的月光很亮,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桌上的复习资料和缝补的衣服上,透着一股温暖的希望 —— 他们的日子,正在一天天变好;沈砚辞的青云路,也在一步步向前延伸。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