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莓文学
经典必看小说推荐

第4章

市立图书馆古籍部位于一栋有着绿色穹顶的百年老建筑里,与现代化的主馆区由一条长廊相连。这里的气味与众不同——是旧纸张、皮革装订剂和一丝若有若无的防蛀药丸的混合气息,时间在这里仿佛流动得更加缓慢。

李琟站在阅览室入口,手心微微出汗。根据昨晚在地下车库“听”到的坐标,她最终定位到了这里——古籍部的特藏阅览室。那个坐标精确指向一个特定的书架区域,甚至是一个具体的书位。

“您好,需要帮忙吗?”一位年轻的管理员从服务台后抬起头。

“谢谢,我先自己看看。”李琟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常。她不能打草惊蛇。

她穿过一排排高大的橡木书架,按照记忆中的坐标编号寻找。越往里走,灯光越昏暗,空气也越安静,连图书馆常见的背景音乐在这里也消失了,只有她自己的脚步声在柔软的地毯上发出闷响。

最终,她停在了一排标着“地方志/未编目资料”的书架前。坐标指示的位置,是书架最上层,一个积着薄灰的角落。那里放着的不是华丽的精装书,而是一摞用牛皮绳捆扎着的、看起来像是手稿和散页的合集。

李琟踮起脚,小心地将那捆资料取下来。灰尘在从高窗透进的阳光中飞舞。她抱着这摞纸走到最近的阅览桌旁,解开了已经有些脆弱的牛皮绳。

最上面是一本没有标题的皮革封面笔记本,扉页上用钢笔写着:

声景测绘与时间异常记录 – 林渊

L.Y. —— 林渊。

李琟的心跳加快了。她继续翻看,里面是密密麻麻的手写记录、手绘的声波频谱图、城市地图标记,以及大量关于“听觉感知边界”、“时间流体力学”的理论推导。笔迹有力而清晰,偶尔有激动的涂改和批注。

记录的时间跨度是近四十年前。

她快速浏览,目光被中间一页的内容牢牢抓住。那一页的标题是:“钥匙假说”。

观察: 特定个体对“基础频率”(暂称“钟声”)表现出异常敏感性。敏感性似乎与遗传因素无关,更像是一种后天“印记”。

假说: “时间之环”的稳定或开启,需要多重“共鸣”。“钥匙”并非单一物件或个体,而是分散的“共鸣单元”。当单元接近临界距离,或在特定时空节点(如至日、子夜)达到同步,即可引发“回响”。

推论1: 钥匙单元本身可能不自知。印记可能以多种形式存在:增强的听觉感知、无意识的符号重复、对特定时间点的生理反应等。

推论2: 钥匙单元之间会相互吸引/识别,形成“共鸣网络”。

警告: 共鸣过程可能对单元载体产生未知负荷。强烈共鸣可能导致感知混淆、时间感错乱,或更严重的同一性解体。

李琟靠在椅背上,感到一阵寒意。林渊的记录几乎预言了她和小雅的遭遇——异常的听觉、神秘的符号、相互之间的识别和吸引。小雅最近的“胡言乱语”和身体不适,似乎正印证了“共鸣负荷”的警告。

她继续翻阅,找到了一些看似实验记录的页面。林渊提到他发现了至少三个潜在的“钥匙单元”,并试图进行“受控共鸣实验”,但记录在此处变得潦草、混乱,最后几页甚至被撕掉了。

笔记本的最后一页,用红笔重重地写着一句话:

他们监视着。学会已不纯。信任已被侵蚀。所有记录必须分散隐藏。钥匙必须保持无知,直至循环成熟。—— L.Y.

“他们”是谁?“学会”是指“时间回响学会”吗?林渊后来遭遇了什么?

李琟在剩下的散页中翻找,大多是些零散的数据记录和草图。其中一张泛黄的纸条滑落下来,上面是一首简短的手写诗,没有标题,也未署名:

当城市的呼吸成为恒定的祷言,

当时钟的指针吞食自己的尾巴,

倾听者将于寂静中分辨旋律,

散落的音符将在回响中重聚为一。

这诗像是一个谜语,又像是一个预言。李琟小心地将纸条夹回笔记本。她感到自己正站在一个巨大的迷宫入口,林渊的笔记提供了线索,却也带来了更多的谜团和一种明显的不安。

“找到感兴趣的东西了?”

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边响起,李琟吓了一跳,几乎是条件反射地合上了笔记本。她抬起头,看到一位穿着得体、头发花白的老者站在桌旁,脸上带着学者式的微笑。他胸前别着图书馆的职员证,上面写着“馆长:郑维明”。

“只是……随便看看一些地方史料。”李琟努力让声音保持平稳。

郑馆长目光扫过桌上摊开的牛皮纸和那个写着“林渊”名字的笔记本,眼神里闪过一丝难以捕捉的情绪,但很快又恢复了笑意。

“林渊……很多年没听人提起这个名字了。”他轻轻叹了口气,像是在怀念一位老友,“他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可惜,想法太超前于他的时代了。有些研究……走得太远。”

李琟的心提了起来:“您认识他?”

“很多年前,他常来这里查阅资料。我们也讨论过一些问题。”郑馆长语气平和,“他对城市的声音历史很着迷,特别是那座早已消失的钟楼。不过,他那套关于‘时间回声’的理论……”他摇了摇头,露出一个宽容又略带惋惜的笑容,“被主流学界认为是无稽之谈。后来他就渐渐不来了,听说身体也不太好了。”

这番解释合情合理,完美地将林渊描绘成一个怀才不遇、最终走入偏执的孤独研究者。但李琟捕捉到了他刚才那一闪而过的眼神,以及他出现得过于巧合的这个事实。

“是啊,看起来他的想法很……特别。”李琟顺着他的话说道,假装信服。

“这些未编目的资料,很多都缺乏严谨的考证。”郑馆长温和地建议,“如果你对城市声音史感兴趣,我可以推荐一些更权威的著作。”

“那太好了,谢谢您。”李琟表现出感激。

“跟我来,就在前面的参考书架。”郑馆长做出引导的手势。

李琟迅速将资料重新捆好,抱在怀里。“我能先把这些还回去吗?”

“当然,交给我吧。这些旧资料灰尘大,我帮你处理。”郑馆长伸出手,十分自然。

就在李琟犹豫的瞬间,一种强烈的直觉击中了她——不能交出去。林渊警告“信任已被侵蚀”,而这位突然出现的、过于友善的馆长,很可能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不用麻烦您了,”李琟将资料抱得更紧,脸上堆起不好意思的笑容,“我觉得这些手稿挺有意思的,想再借阅仔细看看。请问需要办什么手续吗?”

郑馆长的笑容微微僵硬了一下,虽然极其短暂,但没能逃过李琟的眼睛。他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两秒,似乎在评估什么,随即又恢复了常态。

“这些是特藏资料,原则上不能外借,只能在阅览室内阅读。”他解释道,语气依旧温和,但带着不容置疑的规定性。

“那我就在这里看完。”李琟坚持道,重新坐了下来。

郑馆长点了点头:“好吧。如果需要帮助,随时到服务台找我。”他转身离开,步伐平稳。

李琟能感觉到他的目光仍停留在自己背上。她知道,自己已经被注意到了。她不能在这里久留,更不能留下查阅记录。

她假装继续阅读了十几分钟,然后趁着一个管理员离开服务台的间隙,迅速将资料重新捆好。她没有放回原处,而是塞进了旁边一个书架不起眼的角落里。然后,她拿起自己的包,平静地向外走去。

在经过服务台时,她看到郑馆长正背对着她打电话,声音压得很低。她只隐约捕捉到几个零碎的词:“……她找到了……是的……林渊的……”

李琟加快脚步,穿过长廊,回到现代风格的主馆区。混合着消毒水和人流的气息扑面而来,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在古籍部时几乎屏住了呼吸。

她走到一个安静的角落,立刻拿出手机,搜索“林渊”这个名字。

结果寥寥无几。只有几条关于几十年前一篇声学论文的引用信息,没有任何关于他后续研究、工作单位甚至生卒年月的记录。这个人,就像被刻意从历史中抹去了一样。

唯一的线索,是一张扫描版的、极为模糊的学术会议合影截图,出现在一个私人博客里。图片说明写着:“1985年全国声学研讨会参会者留念”。在人群边缘,李琟辨认出一个模糊的、戴着眼镜的年轻男子面容,与笔记本扉页上坚毅的笔迹莫名契合。而更让她注意的是,站在这个疑似是林渊的年轻人旁边,搂着他肩膀的另一个人——虽然年轻了许多,但李琟认出,那正是刚才的郑维明馆长。

他们不仅是认识,曾经的关系显然十分密切。

李琟感到一张无形的网正在收紧。林渊的警告是真的。有一个组织,或者说一群人,在 actively 掩盖与“时间之环”和“钥匙”相关的真相。而郑馆长,很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员。

她收起手机,融入图书馆主厅的人流中。城市的白噪音透过巨大的玻璃窗隐约传来,但现在,在这恒定的背景音之下,她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不是钟声,而是危险的脚步声。

她不仅需要解开时间的谜题,还要在那些不想让谜题被解开的人的注视下,保护好自己和小雅。

钟声指引她来到这里,找到了林渊的警告。下一个坐标,又会指向何方?而那个“时间之环”真正开启的时刻,究竟会发生什么?

李琟走出图书馆,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她站在台阶上,再次清晰地听到了那钟声,微弱,却持续不断,像是在她脑海中敲响的警钟,也像是为她指引前路的号角。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