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莓文学
经典必看小说推荐

第3章

卯时,天光未亮,太极宫的更鼓刚刚敲响。

两仪殿内,灯火通明。李世民一夜未眠,眼中布满血丝,但精神却异常亢奋。他面前的御案上,不再是堆积如山的奏折,而是一幅巨大的疆域图。图上,朱笔圈画的痕迹触目惊心,从长安城北的渭水,一直延伸到阴山山脉的每一个隘口。

那张从西市买来的狼皮,被他随意地搭在御案的另一端,像一头沉默的野兽,时刻提醒着他昨日的屈辱。

“传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立刻进宫。”他对门外侍立的内侍道。

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急迫。

当房玄龄和杜如晦几乎同时赶到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他们的皇帝,身着常服,正俯身在地图上,仿佛要将那山川河流都看穿。

“陛下,您……”房玄龄心中一紧,他知道,昨日的盟约对陛下的打击有多大。

李世民抬起头,指了指地图上的长安城,又缓缓移向北方,最后重重地点在阴山山脉上。“两位爱卿,你们看,从长安到阴山,千里之遥。颉利的大军说来就来,如入无人之境。为什么?”

杜如晦性子急,直截了当地回答:“国力未复,边防空虚。我军主力多在关内,而河北、河东等地,经战乱之后,府兵建制不全,难以形成有效抵抗。”

“说得好。”李世民点头,“边防空虚,是表。国力未复,是里。朕昨夜想了一夜,渭水之盟,看似是朕用财帛换来的和平,实则是用时间换来的机会。这个机会,朕不能浪费一分一毫。”

他直起身,目光灼灼地看着二人:“朕要你们,为朕拟一个章程。一个能让大唐在三年之内,兵精粮足,国库充盈的章程!”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三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的大唐,百废待兴,国库空虚如洗,何谈充盈?

房玄龄沉吟道:“陛下,欲强国,必先富民。欲富民,必先安其居,定其业。臣以为,当务之急,是重申并严格执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详细说。”

“均田制,天下田土,皆为国家所有。凡年满十八之丁男,授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人死,口分田归还国家,永业田可传子孙。如此,则天下无流民,人人有田耕,国家有税收。此乃安邦之基石。”

“租庸调制,”杜如晦接口道,“则是在此基础上,每丁每年纳粟二石,是为‘租’;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是为‘调’;服徭役二十天,若不服役,则每日折绢三尺,是为‘庸’。此法简明,百姓负担可知,官员难以巧立名目。百姓安心生产,国家收入才能稳定。”

李世民听着,缓缓点头。这些制度并非首创,隋朝便已有之,但历经战乱,早已名存实亡。要重新推行,难度极大。

“好,”他沉声道,“就按此法,立刻颁行天下。但朕要的不是一纸空文!房玄龄,你负责核查全国田亩、人口,建立户籍黄册,务必让每一寸田、每一个人都落到实处。杜如晦,你负责制定细则,严惩地方官吏欺上瞒下、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之行为!”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无比严厉:“此事,是朕的根基。谁敢在均田制上动手脚,便是动摇国本,杀无赦!”

“臣,遵旨!”房玄龄和杜如晦同时躬身,额上已渗出细汗。他们知道,皇帝这是要动真格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暴即将来临。

正在此时,魏徵也到了。他看到殿内的气氛和地图上的标记,立刻明白了今日议题的分量。

“魏徵,你来了。”李世民指了指地图,“房杜二位爱卿为朕画出了‘富国’的蓝图,现在,朕要听听你为朕画的‘强兵’之策。”

魏徵走上前,看了一眼地图,却摇了摇头。

“哦?莫非爱卿认为,强兵之策不在此图上?”李世民饶有兴致地问。

“陛下,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魏徵不卑不亢地答道,“强兵之策,不在边关,而在朝堂;不在兵甲,而在民心。若百姓不富,国库不充,纵有百万雄师,亦是沙上之塔,一推即倒。”

他话锋一转,指向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相之均田,杜相之租庸,便是最好的强兵之策。民富则兵强,此乃千古不易之理。”

“说得好!”李世民抚掌大笑,“但朕现在,要的是具体的办法。府兵制,你如何看待?”

“府兵制,本是良法。兵农合一,平时耕作,农闲训练,战时出征。国家养兵之费大减,而兵源不竭。然,隋末战乱,府兵建制败坏,将领拥兵自重,士兵久不归乡,早已失去了‘兵为国有’的本意。”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整饬?”

“在于‘权’与‘利’二字。”魏徵侃侃而谈,“权者,兵权必须归于中央。设立折冲府于各州,府兵由中央直接统辖,将领临时委派,战事结束,兵归其府,将归其朝。如此,则无尾大不掉之忧。”

“利者,在于激励。府兵征战,当有明确之功赏。授田者,其田产受国家保护;立功者,当加官进爵。让他们知道,他们为谁而战,为何而战。为保卫自己的田产,为守护自己的家人,为大唐的荣耀而战!”

李世民听着魏徵的话,眼中精光四射。房玄龄的“富民”,杜如晦的“执行”,魏徵的“强兵”,三人的话语,在他脑海中迅速交织成一幅完整的帝国蓝图。

这幅蓝图,以均田制为地基,以租庸调制为梁柱,以府兵制为城墙,而皇帝本人,就是那个手持图纸,监督施工的总设计师。

“好!好!好!”李世民连说三个好字,心中的郁结之气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豪情壮志。

他走到地图前,拿起朱笔,在长安城上画了一个圈,然后沿着黄河,画出一条线,直抵北方边境。

“朕意已决。”他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中,充满了力量。

“房玄龄,你主政,推行均田租庸,让大唐的粮仓堆满,钱库流油。”

“杜如晦,你主法,整顿吏治,修订律法,让朕的法度,如阳光般普照大唐的每一寸土地。”

“魏徵,你主谏,监督朕,监督百官。朕的朝堂,需要你的声音。朕的过错,需要你的镜子。”

“至于兵事……”他看向北方,眼神变得无比锐利,“李靖已经年迈,但朕的军神,不止他一个。朕要重建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一支能让颉利在睡梦中惊醒的军队!”

“渭水之盟,朕赔了财帛,丢了颜面。但从今天起,朕要把失去的一切,连本带利地拿回来!”

“朕要让这大唐,成为真正的天朝上国!朕要让这长安,成为真正的世界中心!朕要让这贞观,成为后世永远仰望的时代!”

他的话语,如同一道道惊雷,劈开了笼罩在帝国上空的阴霾。房玄龄、杜如晦、魏徵三人,躬身而立,心潮澎湃。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光芒万丈的盛世,正在他们眼前,缓缓拉开序幕。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殿门,照射在地图上,将那鲜红的朱笔印记,染成了耀眼的金色。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