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莓文学
经典必看小说推荐

第3章

梅雨季的雨丝像被揉碎的棉絮,黏在青瓦上不肯落。

方墨站在“指尖雀”工坊门口,伞骨被风压得往下弯,水珠顺着伞沿成串坠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

他哈了口气,相机镜头上的雾气散了些,重新对准门内——

“咔嚓。”

镜头里闪过一道靛蓝的身影。

少女正蹲在染缸前,粗布衫的袖口挽到肘弯,腕间系着褪色的蓝布带。

她的指尖沾着深褐的染液,在素绢上轻点,动作轻得像怕惊醒什么。

阳光从瓦缝里漏下来,穿过她发梢的碎玉簪,在素绢上投下细碎的影。

方墨看见素绢上的花纹渐渐浮现:深褐的底色上,浮着浅褐的绒毛,像被风揉碎的月光,又像某种濒死的鸟的羽毛。

“这是……丝绒染缬?”他的声音卡在喉咙里。

少女抬头,眼底浮着层雾。她指尖的染液滴在素绢上,晕开深褐的圆:“用二十七种植物染料,压染七七四十九遍。绒毛要从丝里‘长’出来,得拿心喂。”

方墨伸手去摸,被她避开。

“热。”她说,“染液烫,心更烫。”

这是方墨第一次见到雀灵。

一、雨幕里的工坊:时间的褶皱里藏着活物

老城区的巷子像条浸了水的灰布,青石板缝里爬着青苔,踩上去“吱呀”作响。

方墨跟着雀灵绕过堆满染料的竹筐,竹筐边沾着半干的苏木汁,在雨里泛着暗红的光。

穿过挂着“非卖品”木牌的偏厅时,他瞥见木牌背面用铅笔写着“2018年春,阿灵制”,字迹歪歪扭扭,像小学生的作业。

工坊的门帘是粗麻织的,边角磨得发白,掀开时带起一阵草木香。方墨这才看清工坊的全貌——

三间青砖房打通成L型,中间是染缸区。八口陶瓮排成两列,最大的那只足有一人高,釉面被染液腌得发乌,缸沿结着层深褐的垢,像老人手背上的老年斑。

墙根堆着半人高的植物原料:苏木切片摊在竹匾上,茜草捣成泥装在陶盆里,栀子的香气裹着槐米的苦,混着潮湿的空气钻进鼻腔。

方墨忽然想起奶奶生前煮的中药,也是这样复杂的苦甜。

“这是‘养缸’。”雀灵指了指最大的陶瓮,腕间的蓝布带蹭过瓮沿的垢,“每年开春要换一次染液,得用后山水泉泡足七七四十九天。”

她蹲下来,用木勺舀起半勺苏木汁,“你看,颜色像不像熬化的血?”

方墨凑近看,苏木汁在木勺里晃出琥珀色的光:“可染出来的素绢是深褐的。”

“染液要经过七次过滤。”雀灵起身,带他走到晾晒区。

竹竿上挂着上百匹素绢,深褐的底色上浮着浅褐的绒毛,在风里轻轻摇晃,“第一次染是‘养色’,让染料渗进丝里;第二次是‘固色’,用明矾水定住颜色;第三次……”

她指尖抚过一匹素绢,绒毛在指腹下翘起,“第七次染完,绒毛才会从丝里‘钻’出来,像活了似的。”

方墨伸手去摸,被她拦住。

“还没干。”她指了指素绢边缘的水痕,“得晾足七七四十九天,每天要在太阳最毒的时候翻三次面。”

她的腕间蓝布带蹭过他的手背,“你闻闻看。”

方墨凑过去,鼻尖萦绕着复杂的香气:苏木的苦、茜草的甜、栀子的香,还有种说不出的陈旧气息,像老书里夹了百年的干花。

“这是‘时间的味道’。”雀灵说,“我奶奶说,染缬是活的,得拿时间喂。”

方墨望着她发梢的碎玉簪,忽然想起自己的相机里存着张照片——去年在苏州拍的老绣娘,也是这样戴着银簪,坐在窗前绣并蒂莲。

可那绣娘的手是松弛的,而雀灵的手腕绷得笔直,指节因长期压染泛着青白。

“你每天要晒多久?”他问。

“从卯时到申时。”雀灵掰着手指头数,“早上五点到下午四点,每两个时辰翻一次面。夏天太阳毒,得戴草帽;冬天风大,要把素绢裹在竹席里。”

她低头扯了扯蓝布带,“我妈说,她当年嫁进林家时,陪嫁里就有这匹素绢。现在……”她的声音轻下去,“现在要靠它换房租了。”

方墨这才注意到,晾晒区的竹匾边缘沾着些深褐的污渍,像是被反复摩擦留下的。

他蹲下来,指尖轻轻划过,摸到些细碎的纤维——是被素绢磨掉的染缸釉粉。

“这些釉粉……”

“是染缸用了几十年的老釉。”雀灵的声音突然轻了,“我奶奶说,釉粉里有染缸的魂。”

二、染液打翻的意外:被揉皱的“活物”

方墨的微单“滴”的一声,提示内存已满。

他低头查看照片,最后一张是雀灵低头捣染料的侧影:碎玉簪垂在耳后,蓝布带被风掀起一角,露出腕间的淡青血管。

他正想再拍,脚边的竹筐突然被踢翻——

“小心!”

雀灵的声音裹着惊慌。方墨转身时,看见竹筐里的染料罐滚了一地,深褐的苏木汁泼在青石板上,像摊凝固的血。

更糟的是,其中一罐滚进了染缸区,撞翻了半缸正在发酵的茜草汁。

“完了。”雀灵的脸瞬间发白,“这缸茜草汁是上个月泡的,用来染明年的春衫……”

方墨蹲下来,用手去捞滚远的染料罐。他的指尖刚碰到陶罐,就被雀灵拽住手腕:“别碰!茜草汁里有石灰,会灼伤皮肤。”

她的手很凉,像块被雨水泡透的玉。方墨抬头,看见她眼眶泛红,却强撑着没掉眼泪:“奶奶说过,染料是有脾气的,你敬它一寸,它还你一丈。”

两人手忙脚乱地抢救时,方墨的微单又响了。他下意识去摸,却被雀灵按住手腕:“别拍了。”她的声音里带着哭腔,“拍了也没人看,他们只会觉得这是‘落后’。”

“不。”方墨盯着她发红的眼尾,“我会让他们看。”

雀灵愣住。方墨举起微单,镜头对准她沾着染料的手:“你看,你的手。”

她的指尖沾着深褐的苏木汁,指腹磨出了薄茧,指甲缝里全是染料的污渍。

可方墨却觉得,那是他见过最干净的手——没有美甲店的甲油,没有都市人的焦虑,只有染料和时间刻下的、真实的痕迹。

“这是‘守艺人的手’。”他说,“比任何珠宝都珍贵。”

雀灵的手指微微发抖。她望着方墨镜头里的自己,突然想起昨天在巷口遇到的阿婆:“阿灵啊,你这手艺要是能传下去,该多好。”

“能传下去吗?”她轻声问。

方墨没回答。他按下快门,照片里的雀灵抬头看他,眼尾还沾着泪,却笑得像个孩子。

三、蓝布带里的秘密:被绣进岁月的名字

雨停时,已是傍晚。

雀灵蹲在染缸边清洗工具,方墨帮她收拾散落的染料罐。他的指尖碰到一个褪色的红布包,从陶罐堆里滚出来。

“这是什么?”他问。

雀灵的脸色突然变了。她抢过红布包,塞进怀里:“没什么。”

方墨没再追问,却注意到她怀里的红布包有个角露出来——是块绣着银杏叶的蓝布,针脚歪歪扭扭,像孩子的手作。

“那是……”

“我妈的。”雀灵打断他,声音轻得像叹息,“她走的时候,塞给我的。”

方墨想起下午看到的老照片——工坊墙上挂着幅全家福,穿蓝布衫的女人抱着小女孩,腕间系着同样的蓝布带。照片边缘泛着黄,女人的眼睛却亮得像星子。

“你妈妈也是染缬匠?”

“嗯。”雀灵低头绞着帕子,“她教我认染料,教我压染,教我……”她顿了顿,“教我守着这工坊。”

风掀起门帘,吹得染缸边的布幔哗哗响。方墨看见雀灵腕间的蓝布带被风吹得翻起,露出内侧的绣字——“方灵 守艺”。

“方灵?”他轻声念道。

雀灵的手一抖,蓝布带掉在地上。方墨捡起时,摸到布带内侧的针脚——是极小的“方”字,笔画细得像蛛丝。

“这是……”

“我爸取的名字。”雀灵的声音发颤,“他说,‘灵’是灵巧,‘方’是方正,希望我能守好这门手艺。”

方墨望着她泛红的眼尾,突然想起自己的名字——方墨,“墨”是笔墨,“方”是规矩。两个“方”字,像命运的玩笑。

“要喝碗糖粥吗?”雀灵突然说,“巷口阿婆煮的,加了桂花。”

方墨点头。他跟着雀灵走出工坊,梅雨后的空气里浮动着桂花香。路过巷口的糖粥摊时,阿婆笑着喊:“阿灵,带客人来啦?”

“嗯。”雀灵应了一声,买了两碗糖粥。

两人坐在青石板上喝糖粥时,方墨问:“你为什么不把工坊搬到城里?”

雀灵的手指搅着碗里的桂花:“搬过去?搬到那些亮堂堂的商场里?”

她抬头看他,“他们要看的是‘非遗’的壳,不是‘活’的魂。就像你拍的照片,要是发在网上,评论区肯定有人说‘这也太土了’。”

方墨沉默了。他想起经纪人昨天发的消息:“方先生,有个非遗联名项目,邀您做主设计师,年薪五十万。但要常驻北京,配合品牌宣传。”

“可……”

“我知道你想帮我。”雀灵打断他,“但你不懂。”她低头喝糖粥,声音轻得像叹息,“这工坊是我妈用命换来的。她最后那天,攥着我的手说:‘阿灵,染缬不能断。’”

方墨望着她腕间的蓝布带,突然想起下午在工坊看到的老账本——最后一页写着:“阿灵,若撑不下,便将工坊赠予懂它的人。”

“懂它的人?”他问。

雀灵抬头,眼底浮着层雾:“懂染料的疼,懂压染的累,懂……”她顿了顿,“懂为什么我宁可守着这漏雨的老房子,也不愿去城里。”

方墨没说话。他望着她腕间的蓝布带,突然明白——有些东西,不是用钱能买的,也不是用镜头能记录的。

它藏在染缸的苏木汁里,藏在素绢的绒毛里,藏在守艺人磨破的指腹里,藏在蓝布带的针脚里。

四、暴雨前的宁静:被风吹动的铜铃

离开时,方墨帮雀灵收捡染料罐。他注意到,工坊的梁上挂着串铜铃,风过时叮当作响。

“那是奶奶的。”雀灵说,“她说,铜铃能驱邪,守着工坊的魂。”

方墨抬头,看见铜铃上刻着极小的“方”字,和蓝布带内侧的针脚一模一样。

“你爸……”

“走了。”雀灵打断他,“在我十岁那年。车祸。”

方墨的心沉了沉。他想起下午看到的全家福,照片里的男人抱着小女孩,笑得灿烂。男人的手腕上,也系着条蓝布带——和雀灵的,纹路分毫不差。

“所以你守着工坊,是为了……”

“为了我妈,为了我爸,为了奶奶。”雀灵的声音很轻,“也为了……”她顿了顿,“为了那些觉得‘传统太土’的人,看看它有多鲜活。”

雨又下起来了。方墨撑开伞,替雀灵挡住雨水。她腕间的蓝布带被雨水打湿,贴在皮肤上,像块褪色的伤疤。

“明天我再来。”他说,“帮你拍些视频,发在网上。”

雀灵抬头看他,眼底浮起层光:“好。”

她转身走进工坊,蓝布带在身后晃了晃。方墨望着她的背影,突然想起经纪人说的话:“方先生,您设计的‘非遗联名’系列要是火了,能让更多人关注传统工艺。”

可他现在才懂,真正的关注,不是靠流量,是靠有人愿意蹲下来,看染缸里的月光,看素绢上的绒毛,看守艺人磨破的指腹。

雨幕里,工坊的铜铃叮当作响。方墨摸了摸口袋里的微单,照片里的雀灵正抬头看他,眼尾还沾着泪,却笑得像个孩子。

他知道,有些东西,一旦遇见,就再也放不下了。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