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喜欢历史古代小说的你,有没有读过“爱吃青蒜炒肉的唐茗薇”的这本《重生暹罗之风云再起》?本书以阿提龙达莎菲娅希拉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目前小说已经连载,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重生暹罗之风云再起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龙达(郑小白)王子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他的身份和经历让他拥有几乎无限制的选择权。华盛顿方面,出于巩固军事同盟的考虑,曾委婉建议他进入西点军校(West Point) 进行短期高级军官培训或访问学者项目,这无疑能最直接地深化暹美军事纽带。而传统上,暹罗王室成员和精英也多倾向于选择哈佛或耶鲁这类象征着东部传统权力与人文政治的常春藤盟校。
然而,龙达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给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他礼貌而坚定地拒绝了这两条常规路径,选择了远在美国西海岸,当时正因科技创新和创业精神而声名鹊起的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他对炳将军和国王的解释冷静而富有远见:“西点能教我如何成为一名更好的战士,但暹罗的未来需要的不只是战士。哈佛能教我经典的政治智慧,但世界正在被另一种力量重塑。我想到那个正在创造未来的地方去,看看技术、商业和全新的思想是如何结合,并真正改变世界的。暹罗若想真正强大,不能只依靠军事援助和政治联盟,更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的发展引擎。”
这个选择,标志着他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
拥抱未来:斯坦福的黄金时代
80年代初的斯坦福大学和所在的硅谷,正处在一场巨大变革的黎明。个人计算机时代来临,风险投资开始涌动,一种“改变世界”的乐观信念取代了东海岸的些许沉暮之气。这里的空气不像剑桥那样充满沉重的历史感,而是弥漫着阳光、自由和一种“一切皆有可能”的躁动气息。
龙达拒绝了所有豪华公寓的安排,选择入住一间普通的校内研究生宿舍。房间简朴,但他毫不在意。他迅速褪下象征身份的华服,换上了牛仔裤、运动鞋和简单的衬衫,背上一个帆布背包,骑着一辆二手自行车,彻底融入了校园生活。
他的目光没有被庄严的图书馆或政治辩论所完全吸引,而是更多地投向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落:
* 工程学院(Engineering School) 和计算机科学系(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是他经常旁听的地方。他并非要成为工程师,而是迫切地想理解“技术”究竟如何成为驱动进步的核心力量。
* 商学院(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的课程他同样感兴趣。他研究市场机制、风险投资和商业模式,思考着如何将这些理念应用于暹罗的经济发展,而不仅仅是等待外国援助。
* 他甚至会去听一些关于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和创新的讲座。这种跨学科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一门《国际技术转移与经济发展》的课程上,教授和同学们正在讨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成功模式。龙达在讨论环节举手发言,他的声音平静却引人深思:
“这些模式的核心在于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并建立了高效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但对于暹罗这样同时面临边境安全威胁和内部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或许需要一条‘安全与发展并重’的路径。我们需要的技术转移,不仅是能提高GDP的消费品制造,还应包括能增强国土安全监控能力的通讯技术、能提高农业产出以保障粮食安全的生物技术、以及能让我们建立自主维护能力的精密制造技术。真正的独立,需要技术的根基。”
他的发言,将地缘政治的残酷现实与前沿的经济技术理论相结合,瞬间提升了讨论的维度,让教授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对这位沉默寡言的新同学刮目相看。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来自古老东方的王子,而是一个对未来有着深刻和务实思考的战略家。
课余时间,龙达会坐在学生 union 的咖啡馆里,听着周围的学生兴奋地讨论着某个软件项目或创业计划。他也会在广阔的校园里跑步,穿过罗丹雕塑园,远眺胡佛塔,在加州灿烂的阳光下思考。
他选择斯坦福,是因为他相信,下一次改变世界的力量将来自这里,而不是华盛顿特区的会议室或西点的训练场。他来这里,不是为了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棋子,而是为了学习如何为他的国家,在未来的棋盘上,找到一个甚至创造一个新的、更有主动性的位置。
他褪下王子的华服,换上的不仅是牛仔裤,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和战略视野。在斯坦福,他不仅是学生龙达,更是一位为他的国家探寻新路的先驱者。
加州灿烂的阳光似乎能穿透一切阴霾,斯坦福大学那广阔的、由沙色石拱廊、红瓦屋顶和连绵草坪构成的校园,与东海岸常春藤的厚重感截然不同,充满了开放、自由和面向未来的气息。龙达·郑小白王子褪去了所有王室和军旅的显赫标识,已经彻底融入了这里。他的生活,在自行车铃声中、图书馆的沙沙翻书声和课堂辩论中,徐徐展开。
龙达的课程表排得极满,他像一个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知识。他的核心关注点集中在几个领域:
1. 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School of Engineering): 他并非要成为程序员,而是频繁旁听《计算机系统概论》、《电子电路》等课程。他敏锐地意识到,硅谷正在发生的微处理器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未来的战争形态(精确制导、指挥自动化C3I系统)和经济发展模式。他在实验室里看着早期苹果电脑和粗糙的电路板,思考着如何为暹罗引入最基础的信息化种子。
2. 商学院(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他系统学习《战略管理》、《微观经济学》和《金融学》。他研究的案例从沃尔玛的供应链到英特尔的技术商业化。他不断思考:如何将这些商业模式应用于暹罗的国营企业改革?如何吸引风险投资到暹罗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提升暹罗农业的附加值?
3. 人文与科学学院(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他选修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比较政治制度》。在课堂上,他不再是沉默的旁听者。当教授讨论“发展中国家的困境”时,他会从容不迫地举手,以暹罗为例,阐述一个小国如何在超级大国博弈和地区冲突中寻求自主发展道路的复杂性与现实考量,其观点之深刻、视角之独特,常常令教授和同学刮目相看。
他的社交圈并不局限于课堂。他住在普通的国际学生宿舍,室友可能是一位来自德国的物理学博士生或一位来自阿根廷的经济学硕士。他会参加宿舍楼里简单的披萨派对,也会被同学拉去参加“反核”或“环保”的校园集会——他并不完全认同他们的某些激进观点,但会安静地观察,试图理解这代美国年轻人思维方式的成因。
他也会在“Tressider Union”学生会大楼的咖啡馆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辩论。一位来自欧洲的同学可能会批评美国的跨国公司,而一位美国同学则会激烈辩护自由市场的力量。龙达常常扮演调和与深度分析的角色:“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整合,更是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重塑。发展中国家在拥抱机遇的同时,如何保护自身的社会 fabric 和文化认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他的东方王室身份、战斗经历以及冷静睿智的谈吐,使他成为一个略带神秘感且极具吸引力的人物。但他从不炫耀,反而以极大的谦逊和真诚与人交往,这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真挚的友谊。
斯坦福的体育风尚也影响了他。他不再进行纯粹的军事化体能训练,而是开始享受长跑。每天清晨或黄昏,他都会沿着美丽的“棕榈大道”(Palm Drive)或穿越广阔的“斯坦福 Dish”自然保护区奔跑数英里。在奔跑中,他不仅能保持充沛的体力,更能梳理思绪,将课堂所学、所见所闻与暹罗的实际国情进行对接、反思和整合。有时,他也会加入同学的沙滩排球或网球活动,在运动中释放压力,融入集体。
夜晚,在宿舍台灯下,是他沉淀和规划的时间。他会给国内写信,与炳将军交流在斯坦福的见闻和思考,提出一些关于军事现代化中引入信息技术、加强后勤管理的初步构想。他也会记录日记,分析美国社会的优势与内在矛盾,思考暹罗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
他清楚地知道,这段宁静的校园时光是何其宝贵。这并非逃避,而是在为一个国家的未来“充电”和“蓝图绘制”。他在这里学到的每一个理论,建立的每一个人脉,思考的每一个问题,都围绕着同一个核心:如何让暹罗更强大、更繁荣、更独立自主。
在斯坦福,龙达王子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蜕变。他从一位主要凭借勇气和直觉在前线厮杀的“疯王子”,逐渐成长为一位拥有国际视野、精通现代管理知识、深刻理解技术与经济如何塑造国家命运的未来领袖。他的目光,已经超越了下一场战斗的胜负,投向了暹罗未来十年的国运。阳光明媚的斯坦福校园,成为了他默默积蓄力量,准备将来为祖国擘画蓝图的战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