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历史脑洞小说,逍遥六皇子的传奇人生,正等待着你的探索。小说中的赵宸翊苏清欢角色,将带你进入一个充满惊喜和感动的世界。作者海天一色丽人行的精心创作,使得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现在,这本小说已更新至第14章,122652字,热爱阅读的你,快来加入这场精彩的阅读盛宴吧!主要讲述了:关中的五月,麦浪已经开始泛黄,风一吹就掀起层层金波,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麦香。赵宸翊站在渭水岸边的田埂上,看着农户们用双轮龙骨水车抽水灌溉,车轮转动的“咯吱”声混着农户的笑声,倒比长安宫墙里的玉磬声更让人…
《逍遥六皇子的传奇人生》精彩章节试读
关中的五月,麦浪已经开始泛黄,风一吹就掀起层层金波,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麦香。赵宸翊站在渭水岸边的田埂上,看着农户们用双轮龙骨水车抽水灌溉,车轮转动的“咯吱”声混着农户的笑声,倒比长安宫墙里的玉磬声更让人安心。
“殿下,”周虎快步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卷文书,“这是工部送来的水车推广进度表,关中已有十二个县用上了双轮水车,可还有八个县因为缺工匠,水车安装进度慢了不少。另外,不少农户反映,虽然水车好用,但不知道怎么根据节气调整播种时间,有的田因为种早了,刚出苗就遭了霜冻。”
赵宸翊接过文书,指尖划过“缺工匠”“缺农政人才”的字样,眉头微微皱起。他之前只想着改良水车、挖水渠,却忽略了人才的重要性——推广水利需要懂技术的工匠,指导农耕需要懂农时的读书人,而现在,这两类人都少得可怜。
“周虎,你还记得白鹿书院吗?”赵宸翊突然开口。原主的记忆里,白鹿书院是关中最有名的民间书院,不像太学那样只收世家子弟,不少寒门士子和有真本事的工匠都会去那里交流,书院山长顾清和更是个正直的老儒,早年还做过地方官,因看不惯官场腐败才辞官办学。
周虎点头:“记得,那书院在终南山下,听说藏了不少有本事的人。殿下是想……去书院招揽人才?”
“是。”赵宸翊目光坚定,“我要在白鹿书院开‘农政讲堂’,教士子们农桑、水利、赈灾的实用学问,也教工匠们改良农具的法子。只要是真心想为百姓做事的,不管是寒门士子还是能工巧匠,我都欢迎他们来,日后跟着我一起在关中做事。”
第二天清晨,赵宸翊没带太多护卫,只让周虎和两个亲信跟着,换上一身素色儒衫,骑着马往终南山下的白鹿书院去。
白鹿书院藏在终南山的余脉里,门口有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树干上挂着一块斑驳的木牌,上面刻着“白鹿书院”四个篆字,是顾清和亲手写的。书院里青砖铺地,两旁是碑林,刻着历代学子的劝学诗,最里面是一座宽敞的讲堂,窗明几净,案上摆着整齐的竹简和笔墨。
赵宸翊刚走到门口,就见一个穿粗布儒衫的少年正在扫院子,手里的扫帚磨得发亮,动作却很轻,生怕扬起的灰尘弄脏了碑林。少年见他们进来,停下扫帚,躬身行礼:“几位先生是来拜访山长的吗?山长正在讲堂里和学子们论经。”
“麻烦小友通报一声,靖安侯赵宸翊求见顾山长。”赵宸翊温和地说。
少年愣了愣,显然没想到眼前这个穿素色儒衫、没有半点架子的人,就是最近在关中名声大噪的靖安侯。他连忙点头:“侯爷稍等,小的这就去通报!”
没过多久,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就从讲堂里走出来,身穿藏青长衫,手里拿着一卷《农政全书》,眼神清亮,不怒自威——正是白鹿书院山长顾清和。他走到赵宸翊面前,躬身行礼:“老臣顾清和,见过靖安侯殿下。”
“顾山长不必多礼。”赵宸翊连忙扶起他,“晚辈今日来,是想向山长借书院的讲堂一用,开一门‘农政课’,教学子们些实用的农桑水利学问,也盼着能招揽些真心为百姓做事的人才。”
顾清和眼睛亮了亮,却又很快皱起眉头:“殿下的心意,老臣明白。只是……书院里的学子,有的是寒门子弟,想考科举谋前程;有的是工匠后人,只想学好手艺养家糊口。而且,殿下是皇子,如今又封了侯,在书院开讲,怕是会引来非议,说殿下借书院培养私兵……”
赵宸翊明白顾清和的顾虑——之前“干政”的流言刚过,顾清和怕卷入皇子争斗,连累书院。他诚恳地看着顾清和:“山长,晚辈开农政课,不为谋私,只为关中的百姓。您看这关中,去年旱、今年又怕涝,农户们辛苦一年,却常常吃不饱饭,不是因为他们懒,是因为没有好农具、没有好法子。晚辈想教给学子们的,不是权谋,是怎么改良水车、怎么计算农时、怎么在灾年赈灾;想教给工匠们的,不是造兵器,是怎么造更好的犁耙、怎么修更结实的水渠。”
他顿了顿,从怀里拿出一张图纸,递给顾清和:“这是晚辈最近画的‘曲辕犁’改良图,比现在用的直辕犁省力三成,还能深耕。要是能让工匠们学会造这种犁,农户们种地就能少受些苦。山长,晚辈不求学子们立刻归附,只求您给晚辈一个机会,让晚辈把这些学问讲给他们听,愿不愿意来,全凭他们自己选。”
顾清和接过图纸,仔细看了起来。图纸上的曲辕犁结构清晰,标注详细,甚至连木料的选择、铁犁的锻造方法都写得明明白白,一看就是真能用上的好东西。他抬头看向赵宸翊,见这年轻的皇子眼神坦荡,没有半分功利,心里的顾虑渐渐消了。
“好!”顾清和重重点头,“殿下有这份心,老臣佩服!书院的讲堂,殿下尽管用,老臣这就去通知学子和附近的工匠,明日就开讲!”
当天下午,白鹿书院要开“农政课”的消息就传遍了附近的村落和士子圈。有的寒门士子好奇,想看看这位能改良水车的靖安侯到底有什么学问;有的工匠也想来,想听听能不能学到更好的手艺;还有些人是被二皇子的人煽动来的,想看看赵宸翊是不是真的在“培养私兵”。
第二天清晨,讲堂里挤满了人。士子们坐在前排,大多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儒衫,手里攥着竹简和笔;工匠们坐在后排,有的背着墨斗,有的揣着刨子,眼神里满是期待;还有几个穿着锦缎的人混在里面,是二皇子派来的眼线,正偷偷观察着四周。
赵宸翊走上讲台,没有穿侯服,还是那身素色儒衫,手里拿着一个曲辕犁的木模型。他没有先讲大道理,而是把模型放在桌上,指着犁辕说:“诸位,咱们先说说这犁。现在农户用的直辕犁,又重又费力气,一个壮丁一天最多耕两亩地,遇到硬土还耕不深。晚辈改的这曲辕犁,把直辕换成了曲辕,还加了个‘犁评’,能调节犁的深浅,一个壮丁一天能耕三亩地,就算是软土硬土都能用。”
他一边说,一边转动模型上的犁评,演示怎么调节深浅。后排的工匠们眼睛都亮了,一个穿短打的中年工匠忍不住站起来:“侯爷!俺是隔壁村的鲁大锤,做了二十年木工,您这犁辕的弧度,是不是按渭水岸边的土质算的?俺之前也想改过犁,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定弧度,总觉得不对劲。”
“鲁师傅说得对。”赵宸翊笑着点头,“这曲辕的弧度,是按关中不同地方的土质算的——渭水岸边的土软,弧度可以小些;黄土高坡的土硬,弧度要大些。晚辈这里有份详细的图纸,上面标了不同土质对应的弧度,等下可以给大家抄录。”
鲁大锤激动得搓着手:“太好了!要是有这图纸,俺就能给村里的农户做曲辕犁了,他们再也不用那么累了!”
前排的寒门士子们也坐不住了,一个面色清秀的少年站起来:“侯爷,晚辈林缚,家里是华州的农户,去年旱情时,家里的麦苗全枯死了。晚辈想知道,除了改良农具,咱们还能怎么应对旱情?比如怎么存水,怎么选耐旱的种子?”
赵宸翊很欣赏林缚的提问,他拿出一张关中水利图,铺在桌上:“林士子问得好。应对旱情,一是存水,咱们可以在村里挖‘水窖’,下雨时存水,天旱时用;二是选种,晚辈从西域引了些耐旱的粟种,亩产比普通粟种高两成,而且耐旱,下个月就能运来关中。另外,晚辈还想编一本《农政要略》,把农具改良、农时计算、防灾救灾的法子都写进去,要是诸位愿意,咱们可以一起编。”
林缚眼睛亮了:“侯爷,晚辈愿意!晚辈读了十年书,就是想为百姓做事,可科举这条路太难,世家子弟占了大半名额,晚辈就算考中了,也未必能分到地方做事。要是能跟着侯爷编《农政要略》,教农户们种地,比在朝堂上空谈有用多了!”
讲堂里顿时热闹起来,士子们和工匠们纷纷提问,有的问怎么计算农时,有的问怎么修水窖,有的问怎么改良织布机。赵宸翊一一解答,时不时拿出模型或图纸演示,讲得通俗易懂,没有半句空话。
坐在角落里的二皇子眼线,原本是来挑错的,可听着听着,也忍不住被吸引了。他们没想到,赵宸翊讲的全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没有一句提“招揽势力”,更没有说要和二皇子作对。其中一个眼线悄悄起身,想早点回去把情况告诉二皇子。
可他刚走到门口,就被周虎拦住了。周虎认得他是二皇子府的人,却没有为难他,只是递给他一份曲辕犁的图纸:“这位先生,既然来了,不如把图纸抄回去,说不定你家主子也用得上。”
眼线愣了愣,接过图纸,脸有些红,快步走了出去。
一上午的课很快就结束了,不少士子和工匠都围了上来,有的要抄图纸,有的要报名跟着赵宸翊做事。鲁大锤拍着胸脯说:“侯爷,俺以后就跟着您了!您让俺做什么,俺就做什么,就算是去黄土高坡修水渠,俺也愿意!”
林缚也躬身行礼:“侯爷,晚辈想跟着您去关中各县,教农户们用新农具、种新种子,恳请侯爷收留。”
赵宸翊看着眼前这些热情的人,心里很温暖。他笑着说:“好!只要大家真心为百姓做事,晚辈都欢迎。咱们在书院旁边设个‘农政馆’,大家可以住在这里,一起研究农桑水利,有什么好想法、好法子,咱们一起试验,一起推广。”
接下来的几天,农政讲堂越办越热闹,不仅白鹿书院的学子和附近的工匠来了,连远处县里的寒门士子、甚至一些退隐的老工匠都闻讯赶来。农政馆里很快就聚集了三十多个人,有懂农桑的、懂水利的、懂木工的、懂铁匠的,大家白天一起研究学问,晚上一起编《农政要略》,日子过得忙碌却充实。
可二皇子赵宸渊得知消息后,气得把书房里的瓷瓶都摔了。他派去的眼线说,赵宸翊招揽的都是些“穷酸士子”和“粗鄙工匠”,没什么大本事,可他心里清楚,这些人虽然出身低微,却有真本事,而且对赵宸翊忠心耿耿——时间长了,这些人就是赵宸翊的“臂膀”,会越来越难对付。
“不行!绝不能让老六就这么顺利地聚敛人才!”赵宸渊在书房里踱来踱去,突然眼睛一亮,对着身边的亲信说,“你去给华州的粮铺掌柜送信,让他把粮价再涨两成,就说……靖安侯的农政馆要收粮,准备给士子和工匠们发口粮,让他趁机抬价,把农政馆的银子耗光!另外,再让他散布谣言,说农政馆的人吃的是‘百姓的救命粮’,让农户们对农政馆产生不满!”
亲信躬身应下,快步走了出去。赵宸渊看着窗外,嘴角勾起一抹阴笑:赵宸翊,你不是想帮百姓吗?本宫倒要看看,你没了银子,没了百姓的信任,还怎么聚贤才!
很快,华州的粮价就涨了两成,原本一石粮五两银子,现在涨到了六两。农政馆的银子都是赵宸翊从侯府里拿出来的,用来给士子和工匠们买口粮、买木料,粮价一涨,银子很快就不够用了。
鲁大锤去买粮时,粮铺掌柜还故意阴阳怪气地说:“鲁师傅,你们农政馆可真阔气,这么贵的粮都敢买,是不是把农户们的赈灾粮都挪来了?俺听说,侯爷给你们发的口粮,比农户们吃的白面还精细呢!”
鲁大锤气得脸都红了,和掌柜吵了起来,可掌柜有地方官撑腰,根本不怕他。鲁大锤只能空着手回农政馆,把事情告诉了赵宸翊。
赵宸翊听后,没有生气,只是皱着眉头思考对策。林缚走过来,有些担忧地说:“侯爷,现在村里已经有农户在说,咱们农政馆的人‘吃白饭’,用的是‘救命粮’。要是再这么下去,不仅银子不够用,百姓们也会对咱们产生误会。”
赵宸翊点了点头,目光落在农政馆后面的一块空地上:“有了。咱们把这块地开垦出来,种上西域的耐旱粟种,再挖几个水窖存水。一来,咱们可以自己种粮,不用再买粮铺的高价粮;二来,也能给农户们做个示范,让他们看看新种子的好处。至于谣言,咱们只要把种粮的过程公开,让农户们来看,他们自然会明白真相。”
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立刻行动起来。士子们和工匠们一起开垦土地,鲁大锤带着几个工匠挖水窖,林缚则负责记录播种的时间和方法,赵宸翊也跟着一起干活,翻地、播种、浇水,一点也不像个侯爷。
附近的农户们听说农政馆在自己种粮,都好奇地来看。他们看到赵宸翊和士子、工匠们一起在地里干活,汗流浃背,吃的也是粗米野菜,根本不是粮铺掌柜说的“精细白面”,心里的误会渐渐消了。有的农户还主动过来帮忙,教他们怎么分辨土壤的干湿,怎么防治害虫。
“原来侯爷和这些先生们,都是真心为咱们做事的啊!”一个老农看着地里的粟种,感慨地说,“之前粮铺掌柜说他们吃救命粮,俺还信了,现在看来,都是骗人的!”
“是啊!俺家的地用了侯爷的水车,麦苗长得可好了,今年肯定能有好收成!等侯爷的粟种长出来,俺也想种!”另一个农户附和道。
粮铺掌柜得知消息后,气得直跺脚。他没想到赵宸翊不仅没被粮价难住,还赢得了农户们的信任,只能偷偷给二皇子写信,说计划失败了。
二皇子收到信后,气得差点晕过去。他没想到赵宸翊这么难对付,心里的恨意更重了。他对着亲信说:“你再去关中,找几个亡命之徒,去农政馆附近的村子里放把火,就说是农政馆的人不小心引起的,让农户们怨恨他们!要是能趁机伤了几个士子或工匠,那就更好了!”
亲信有些犹豫:“殿下,要是被查出来,会不会……”
“怕什么!”二皇子打断他,“只要做得干净,谁能查到是本宫做的?就算查到了,父皇也只会怪那些亡命之徒,不会怪到本宫头上!快去!”
亲信不敢再反驳,只能躬身退下,心里却有些发虚——他知道,二皇子这次是真的急了,连放火这种缺德事都做得出来。
而此刻的农政馆里,赵宸翊正和大家一起编《农政要略》。烛火跳动,映着大家专注的脸庞,竹简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有农具改良的方法,有农时计算的口诀,有防灾救灾的技巧。赵宸翊看着这些字,心里充满了希望——有这些人才在,有百姓的支持,就算二皇子再怎么捣乱,他也能把农政事业做好,让关中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只是他不知道,一场大火正在不远处的村子里等着,一场新的危机,正在夜色里悄然逼近。鲁大锤刚给水窖盖好盖子,抬头看向远处的村子,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劲——平时这个时候,村子里应该有灯火,可今天却一片漆黑,只有一股淡淡的烟味飘过来。
“侯爷,您闻,好像有烟味?”鲁大锤皱着眉头说。
赵宸翊抬起头,也闻到了烟味。他心里一紧,快步走到门口,朝着村子的方向看去。只见远处的村子里,突然冒出一股火光,越来越大,很快就染红了半边天。
“不好!村子着火了!”赵宸翊大喊一声,拿起身边的水桶,“大家快拿水桶,去村里救火!”
大家纷纷拿起水桶、水盆,跟着赵宸翊朝着村子跑去。夜色里,火光越来越亮,烟味越来越浓,还能听到农户们的哭喊声。赵宸翊心里清楚,这场火来得太蹊跷,很可能是二皇子的人干的。他握紧手里的水桶,眼神变得坚定——不管是谁放的火,他都要把火扑灭,保护好村里的百姓,绝不能让二皇子的阴谋得逞!
小说《逍遥六皇子的传奇人生》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