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莓文学
经典必看小说推荐

已完结小说《墨香里的春秋》最新章节

备受瞩目的都市日常小说,墨香里的春秋,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量书迷的关注。作者世玄的世玄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最新章节第14章更是让人热血沸腾。如果你喜欢阅读都市日常小说,那么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主要讲述了:雨水节气的清晨,“种月轩” 的木门被轻轻推开。莉莉穿着唐小棠的碎花棉袄,手里捧着本《中国童谣》,辫子上还缠着兰草的花茎。“老师,这个‘谣’字,是不是像好多小朋友在唱歌?” 她指着书页上的注音,蓝眼睛里…

已完结小说《墨香里的春秋》最新章节

《墨香里的春秋》精彩章节试读

雨水节气的清晨,“种月轩” 的木门被轻轻推开。莉莉穿着唐小棠的碎花棉袄,手里捧着本《中国童谣》,辫子上还缠着兰草的花茎。“老师,这个‘谣’字,是不是像好多小朋友在唱歌?” 她指着书页上的注音,蓝眼睛里映着窗外的雨丝。

世玄正在研墨,砚台里的墨汁泛着细密的涟漪。案上摆着新到的宣纸,是周明宇从皖南宣纸厂特意订制的,每张角上都印着个小小的 “月” 字。“童谣的‘谣’,本义是没有伴奏的歌。” 他拿起支兼毫笔,“就像雨滴落在青瓦上,本身就是首天然的童谣。”

唐小棠抱着个陶罐跑进来,罐子里装着收集的雨水。“莉莉说想学制墨,” 她把雨水倒进砚台,“我们查过书,古墨都是用雨水和松烟做的。” 墨锭在水中慢慢化开,像朵黑色的花在纸上绽放,莉莉突然拍手:“这是文字在洗澡!”

拓印甲骨文时,莉莉的小手总握不稳拓包。唐小棠就握着她的手一起用力,两张稚嫩的拓片晾在绳子上,“月” 字的象形文像两只依偎的小船。窗外的玉兰花瓣落在拓片上,给三千年前的月亮,添了片春天的衣角。

春分那天,乡村支教的志愿者们来了。他们带来个沉甸甸的木箱,里面是山区孩子的画作 —— 有个放羊男孩画的《敕勒川》,羊群被涂成金色,说这是 “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样子;还有个穿补丁校服的女孩,把 “种月轩” 画成座漂浮的城堡,窗台上的书都长着翅膀。

“他们现在每天都要写‘月亮日记’。” 志愿者翻开厚厚的本子,某页画着个戴眼镜的人在月下教书,旁边写着 “世玄老师是月亮的园丁”。唐小棠突然指着幅画笑:“这不是莉莉画的月亮飞船吗?原来它飞到山里去了!”

世玄把画作贴满整面墙,莉莉和唐小棠在画间穿梭,像两只在花丛中飞舞的蝴蝶。他望着墙上那些稚嫩的笔触,突然想起父亲说过,文字的力量不在工整,而在真诚,就像这些画里的月亮,虽然形状各异,却都亮得滚烫。

清明前的最后节课,世玄带孩子们去了活字印刷馆。老师傅给每人发了套木活字,莉莉选了 “月” 字,唐小棠挑了 “文” 字,两个孩子合作印出 “月文” 二字,墨色深浅不一,倒像是月亮在纸上写的诗。

“活字印刷就像搭积木,” 老师傅转动字盘,“古人用这个印书,让文字像种子一样,撒遍天下。” 莉莉突然指着 “月” 字的反字说:“它在镜子里肯定很好看!” 果然,当活字映在墨池里时,反写的 “月” 字像艘正准备启航的船。

返程的路上,唐小棠在笔记本上写:“文字是会旅行的积木。” 莉莉凑过来看,用铅笔在旁边画了个笑脸,说要把这句话翻译成英文,寄给伦敦的同学们。世玄望着她们依偎的背影,雨丝落在车窗上,像无数条连接世界的线。

谷雨那天,苏晓晓的视频里传来钢琴声。她的学生们正在排练《诗经》吟唱,莉莉的妹妹举着张拓片,上面是唐小棠寄去的 “月” 字甲骨文。“她们现在知道,汉字不只是符号,” 苏晓晓的声音带着笑意,镜头扫过教室的墙,“您看,我们把‘种月轩’的故事画成了壁画。”

壁画上,世玄在教唐小棠拓印,莉莉在旁边学写汉字,远处的山区和伦敦都飘着带着文字的风筝。唐小棠突然抱住屏幕:“等暑假,我们去伦敦画‘种月轩’的续集!”

立夏后,国学馆的凉棚成了孩子们的乐园。退休工程师带来台老式打字机,说要让孩子们看看 “会跳舞的字”。莉莉踩着小板凳打字,“月” 字在纸上跳着蹦着出来,她突然发现,英文的 “moon” 和中文的 “月”,在纸上占的地方差不多大。

“文字都是好朋友。” 她指着打字机上的按键,“就像我和小棠。” 那位退休护士正在给盲童们读诗,用手指在他们手心写 “明” 字,说这是 “太阳和月亮在握手”。盲童们的笑声落在凉棚上,惊飞了檐下的麻雀,倒像是文字在枝头唱歌。

芒种那天,出版社送来丛书的外文版样书。《月亮的味道》被翻译成了五种语言,唐小棠画的月亮飞船在封面上穿梭,每种语言的 “月亮” 都像颗闪亮的星。编辑指着版权页笑:“伦敦的书店说,这本书上架三天就卖断货了,好多孩子拿着书问‘种月轩’在哪里。”

世玄把样书放进父亲的书柜,正好在《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中间。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书脊上的 “种月轩” 三个字泛着金光,倒像是父亲在冥冥中,给了这些文字一个温暖的家。

入伏后的夜晚,“种月轩” 的院子里总放着台投影仪。唐小棠和莉莉把孩子们的画作投影在墙上,盲童们用手触摸光影,世玄就在旁边读诗。有个盲童突然说:“‘床前明月光’的‘光’,摸起来像棉花。”

立秋那天,新疆的棉农寄来床棉被。被套上印着《诗经》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被织成蓝色的花纹,棉花蓬松得像朵云。“这是给盲童们的,” 附信里说,“让他们知道,文字不仅能看,还能盖在身上。”

盲童们抱着棉被笑得开怀,有个孩子突然说:“这被子里住着好多月亮。” 世玄望着他们脸上的笑容,突然觉得父亲当年说的 “文以载道”,道就在这棉被的温度里,在孩子们触摸到的月光里。

白露时节,“种月轩” 的兰草结了籽。唐小棠把草籽装进小布袋,每个袋子上都写着 “种月轩的种子”。莉莉要带些回伦敦,说要种在学校的花园里,等长出新苗,就告诉同学们这是 “文字的朋友”。

世玄在布袋上盖了 “种月轩” 的图章,墨色在布上晕开,像朵小小的云。他想起父亲书房里那盆兰草,当年也是这样结籽,落在不同的地方,长出片绿意。如今这些草籽,正带着文字的温度,走向更远的天涯。

秋分那天,“种月轩” 来了位特殊的客人。英国汉学家李约瑟的后人抱着本《中国科学技术史》,说在书中看到 “种月轩” 的故事,特意来拜访。“我的祖父总说,中国的文字里藏着宇宙的奥秘。” 他指着书里的甲骨文插图,“您看这个‘月’字,多像宇宙的微笑。”

唐小棠和莉莉表演了甲骨文拓印,汉学家看得入了迷,突然说要把 “种月轩” 的故事翻译成拉丁文,收入家族的藏书。世玄望着他认真的样子,突然明白文字的传承,从来都不分国界,不分时代,就像天上的月亮,照过古人,也照着今人。

霜降前夜,盲童们的刺绣展在国学馆开幕了。那幅 “明” 字刺绣挂在中央,金黄的月亮和红色的太阳周围,绣满了孩子们用触觉感知的文字。有个孩子摸着刺绣说:“现在我知道,‘明’就是心里有太阳,也有月亮。”

世玄站在刺绣前,想起父亲临终前的眼神。那时父亲已经说不出话,却用手指在他手心写 “明” 字,一遍又一遍。如今他终于明白,那是在说,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个灵魂都活得明亮。

冬至那天,“种月轩” 的壁炉前摆着棵特别的圣诞树。树枝上挂着孩子们做的甲骨文挂饰,“月”“文”“明” 等字在火光中闪烁,像串会发光的珠子。莉莉和唐小棠在树下拆礼物,盲童们用手触摸包装纸上的文字,笑声像串被风吹响的银铃。

世玄翻开那本蓝皮《宋词选》,苏晓晓画的小笑脸旁边,又多了行稚嫩的笔迹,是莉莉写的英文 “Moon seed”。桃花瓣掉落在书页上,和兰草的种子、玉兰的花瓣混在一起,倒像是 “种月轩” 的时光,都凝结在了这一页。

大年初一的晨光里,世玄在新的教案本上写下:“文字是永不褪色的月光。” 唐小棠和莉莉正在贴春联,她们把 “月照千江” 和 “文传万里” 贴在一起,红纸上的金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无数个被点亮的梦。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朗诵声,从《诗经》到童谣,从中文到英文,像条奔流不息的河。世玄望着墙上层层叠叠的画作和拓片,突然觉得所谓无悔,就是用一辈子的时光,做件让心踏实的事,看着那些被文字点亮的灵魂,在时光里长成一片温暖的森林,而自己,甘愿做那森林里最沉默的守林人。

雪化了,兰草的种子落在泥土里,“种月轩” 的墨香混着青草的气息,在春风里轻轻飘荡。那些被种下的月亮,正在不同的地方发芽、开花,像无数颗跳动的心脏,在岁月里书写着同一个故事 —— 墨香里的春秋,永远未完待续。

小说《墨香里的春秋》试读结束!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