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莓文学
经典必看小说推荐

第2章

去县城参加座谈会的日子转眼就到。

这天一大早,天还没亮透,凌家小院就灯火通明。李秀兰翻箱倒柜,给凌曦找出了最体面的一件碎花衬衣,虽然洗得有些发白,但干净平整。凌保国则特意跟大队借了那辆唯一的旧自行车,准备亲自送女儿去公社搭班车。

“到了县里,少说话,多听着,领导问啥答啥,不知道的别瞎说。” 临出门,李秀兰拉着凌曦的手,一遍遍地叮嘱,眼里既有骄傲,更有挥之不去的担忧。毕竟,这是女儿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去的还是县里的机关单位。

“娘,放心吧,我知道。” 凌曦安抚地拍拍母亲的手。她看着镜子里那个穿着朴素、眉眼间却带着超越年龄沉静的少女,深吸了一口气。这不是她第一次面对重要场合,但却是以这个身份,这个时代。

凌保国蹬着自行车,载着女儿在晨雾中穿行。父女俩话不多,但一种无声的支持在沉默中流淌。将凌曦送上开往县城的班车,凌保国塞给她两毛钱和一个煮鸡蛋:“路上吃,到了……机灵点。”

班车摇摇晃晃,载着满车的烟火气和好奇的目光,驶向了凌曦既熟悉又陌生的县城。说熟悉,是源于原主零星模糊的记忆和凌曦自身对历史资料的了解;说陌生,是当她真正置身于这灰扑扑的街道、低矮的楼房、随处可见的标语和穿着清一色蓝灰绿服装的人群中时,那种强烈的时代冲击感。

按照地址找到县革委会的院子,门口有卫兵站岗。报上姓名和来意,卫兵核查了一下名单,才放她进去。院子里比外面安静许多,来往的人步履匆匆,神情严肃。

座谈会在一间不大的会议室举行。凌曦到的时候,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除了刘站长、王科长和赵技术员,还有几位年纪较大的工程师模样的人,以及几位干部。她一个十几岁的农村小姑娘走进来,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那目光里有好奇,有审视,也有毫不掩饰的怀疑。

凌曦尽量忽略那些视线,在刘站长的示意下,在一个靠边的位置坐下。她腰背挺直,双手放在膝上,目光平静地看向前方。

会议开始,先是刘站长和王科长简单介绍了情况,提到了凌曦和她设想的“省柴灶”。当明确点出这个引起他们重视的构想是出自眼前这个看起来还没完全长开的小姑娘时,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开什么玩笑,一个女娃子懂什么灶膛?”

“老刘,你们这是不是有点病急乱投医了?”

质疑的声音并不小,显然没把凌曦放在眼里。

凌曦面色不变,仿佛没听见。

轮到她就省柴灶发言时,她站起身,走到前面那块小黑板前。她没有拿讲稿,只是拿起粉笔,从容不迫地开始画图、讲解。从农村现有灶具的浪费现象,到她观察到的燃烧原理,再到马蹄形回风结构如何利用烟气余热、提高热效率……她的声音清晰平稳,逻辑层层递进,将一个看似土气的柴火灶,讲出了科学的味道。

她不仅讲原理,还详细阐述了如何用农村最常见的土坯、砖石来建造,成本多少,预计能省多少柴,甚至考虑了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习惯的适应性微调。

起初那些带着怀疑和轻视的目光,渐渐变了。工程师们开始认真看图,低声交换意见;干部们则更关注她提到的数据和推广前景。

当她讲到关键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忍不住打断,提出了一个相当专业的问题,涉及空气流量与燃烧效率的关系。这问题有些超纲,显然带有考较的意味。

会议室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凌曦。

凌曦停顿了一下,她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公式,而是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将空气比作助燃的“风”,将灶膛结构比作引导风的“道路”,解释了为什么特定的结构能让“风”更听话,让柴烧得更充分。她巧妙地将深奥的原理包裹在朴素的常识里,既回答了问题,又让在场所有人都能听懂。

老工程师愣了一下,随即抚着下巴,微微点了点头,不再说话,但眼神里已露出了赞赏。

接下来的讨论变得热烈起来。凌曦有问必答,思路清晰,偶尔还能引伸出对旧式农具如风箱、水车的一些改进想法,虽然只是点到即止,却让在座的技术人员眼前一亮,只觉得这姑娘脑子里似乎有个宝库。

会议结束时,气氛已然不同。刘站长满脸红光,握着凌保国(后来被请进来)的手连连称赞:“保国同志,你生了个好女儿啊!这可是我们县里自己发现的人才!”

王科长也一改之前的严肃,对凌曦道:“凌曦同志,你的想法非常好,很有实践价值。我们准备先在你们红星大队搞几个试点灶,成功的话就在全县推广!你这个‘编外顾问’,我们厂是认定了!”

回程的班车上,凌保国看着身边安静望着窗外的女儿,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亲眼见证了女儿在那么多大人物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赢得了尊重和认可。这比他干出再多庄稼活,都让他感到自豪。

凌曦看着窗外飞逝的田野,心中并无太多波澜。这次会议,只是将她已有的知识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输出”和“验证”。她清楚,这只是一个开始。省柴灶的推广会带来一定的声望,但还远远不够。

她需要更系统地学习这个时代的知识体系,需要找到更能发挥她所长,又能契合时代需求的切入点。

班车晃晃悠悠,载着沉思的少女和满怀骄傲的父亲,驶向炊烟袅袅的村庄。

而在他们离开后,县革委会某间办公室里,一份关于“红星大队凌曦同志在技术座谈会上表现突出”的简要汇报,被整理出来,放进了需要呈送给地区领导的文件袋里。

凌曦这个名字,第一次,真正进入了某些人的视野。

(第十六章 完)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