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碰那个古董这书写得真是超精彩超喜欢,作者远古地球人把人物、场景写活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小说主人公是林竟,《别碰那个古董》这本都市高武 小说目前完结,最新章节第15章,写了88033字!主要讲述了:但是,看着她那张恢复了血色的脸,我感觉……这个烂摊子,收拾得还不算太糟。**【内部备忘录】****发件人:** 白川(代理部长)**收件人:** 全体科室负责人**密级:** 绝密**主题:** 关于…

《别碰那个古董》精彩章节试读
但是,看着她那张恢复了血色的脸,我感觉……这个烂摊子,收拾得还不算太糟。
**【内部备忘录】**
**发件人:** 白川(代理部长)
**收件人:** 全体科室负责人
**密级:** 绝密
**主题:** 关于B-114号遗物事件的复盘及嘉奖通报
同志们:
关于B-114号遗物“被遗忘的玩伴”收容行动,现已正式结束。
本次行动中,外勤部队员韩小月(ID: 735)表现英勇,但在行动初期因情报误判陷入险境,记三等功一次,扣除一个月绩效作为警告。望其在今后的行动中,能将个人英雄主义与团队协作更好地结合起来。
重点在于,收容规划科见习调查员林竟(ID: 1024),在搭档失联、行动窗口即将关闭的极端情况下,独立分析并制定了“逆向追踪协议”,成功进入概念性亚空间,回收了失联队员及关键设备,并最终完成了对B-114号遗物的核心收容。其表现出的卓越逻辑分析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及对“秩序”的深刻理解,对我局未来处理概念性遗物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经局务会议研究决定,特此对林竟同志予以通报嘉奖,并提前结束其实习期,转为正式调查员。另,批准其提交的《关于异管局内部档案数字化命名规范的提案》,即日起由技术科牵头,林竟同志协助,在全系统内推行。
望全体同仁以林竟同志为榜样,恪尽职守,勇于创新,为维护常识而奋斗。
(备忘录末尾,有一行白部长的手写批注:*“小林这小子,不给他找点事做,我怕他下一步就要开始重新规划咱们总部的承重墙了。让他去折腾技术科那帮程序员吧,正好以毒攻毒。”*)
—
**【分析报告 | 草稿】**
**档案编号:** INT-GLN-231026
**密级:** 绝密(阅后即焚)
**标题:** 关于B-114号遗物事件中“幽灵信号”的初步分析报告
**整理人:** 林竟(ID: 1024)
**报告说明:** *本报告旨在分析行动中出现的、不属于我局或遗物本身的第三方干预迹象。所有证据均从已损坏或被污染的数据中剥离,其内容可能不完整,但足以构成一个清晰的逻辑链。一个不请自来的玩家,加入了这场游戏。*
—
**一、 异常发现**
在对B-114事件的全部数据进行复盘整理时,我发现了一个被标记为“数据冗余”而自动忽略的信号包。该信号包源于行动现场(希望公园)西北角的一个公共监控探头,时间戳为17:54,即韩小月被拖入“影之国”前三分钟。
该信号包的加密方式并非我局使用的任何一种协议,其数据结构混乱、无序,充满了恶意的、非逻辑性的代码片段,像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涂鸦。我花费了六个小时,才从中剥离出以下几段有价值的碎片。
—
**二、 证据碎片**
**附件7.1:视频片段 [修复后]**
**来源:** 希望公园3号监控探头(红外模式)
**片段时长:** 1.7秒
* **[0.0s – 0.5s]** 画面显示,在沙坑玩耍的诱饵目标刘小乐身后约十米处的灌木丛中,有一个模糊的人影。由于红外成像的干扰和数据损坏,无法辨识其体貌特征。
* **[0.6s – 1.2s]** 人影举起了一个无法辨明形状的物体,对准了刘小乐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瞬间,我局部署在周围的“情绪稳定场发生器”读数出现剧烈跳动,其中“孤独感”参数的曲线,被一股外部力量强行拉升了34%。
* **[1.3s – 1.7s]** 人影似乎察觉到了什么,猛地转向韩小月所在的长椅方向。虽然看不清表情,但其肢体语言明显表现出一种……“惊喜”和“意外”。随后,视频信号中断。
**初步结论:** 该第三方干预者,并非意外路过。他(或她)在主动、且有目的地放大诱饵的负面情绪,试图强制催化遗物显现。遗物最终选择韩小月作为目标,完全出乎此人的意料。
**附件7.2:音频片段 [多层降噪]**
**来源:** 韩小月制服上的微型拾音器,背景环境音分离。
**时间:** 17:54:12
这段音频隐藏在风声和远处车流声的夹缝里,频率极低,更像是一种意念的呢喃,而非物理声音。
**【音频内容转录】**
“……快一点,快一点,出来吧,被忘记的小可怜……”
“……别躲了,这个无聊的世界需要一点颜色……一点真正的、混乱的、有趣的颜色……”
(约两秒的静默,似乎在观察)
“……哦?居然钓到了一条更大的鱼?有意思……太有意思了!这个更好玩!”
**初步结论:** 该干预者的目的不是收容,而是“捕获”或“释放”遗物。其言语中充满了对“混乱”和“有趣”的追求,视遗物为“玩具”,视现实世界为“无聊”的画布。这种理念,与我局“维护常识”的宗旨背道而驰。
**附件7.3:物证分析 [由周博士的实验室提供]**
**物证编号:** EW-B114-01
**发现地点:** 希望公园灌木丛,第三方人影消失位置。
**物证描述:** 一块约火柴盒大小的黑色晶体,非地球已知物质。晶体内部,用某种能量蚀刻着一个极其复杂的、类似迷宫的符文。晶体本身仍在散发着微弱的“概念波动”,主要指向“缺失”与“渴望”。
**周博士的分析摘要:**
*“……这玩意儿是个‘概念调谐器’的简陋版本,或者说,是个一次性的‘情绪鱼饵’!它的作用,就是将周围环境中特定频率的情绪(比如‘孤独’)进行共振放大,强行提升其浓度。制作手法粗糙、狂野,完全不考虑能量溢出和对周围空间的污染。打个比方,我们的‘情绪稳定场’像是在用手术刀精确切除肿瘤,而这玩意儿,就像是直接对着肿瘤打了一针肾上腺素,还嚷嚷着‘让它长得更快点儿,看看能变成什么样’!这帮人是疯子,绝对的疯子!”*
—
**三、 综合分析与命名**
**行为逻辑链还原:**
1. 一个身份不明的组织,得知了B-114号遗物的存在。
2. 他们派遣了一名成员,携带简陋但高效的“概念调谐器”,潜入我局规划的行动现场。
3. 其目的,是在我局收容遗物之前,将其催化、激怒,然后进行抢夺。
4. 行动出现意外,遗物选择了更强大的宿主韩小月。这名干预者非但没有退缩,反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将此视为一个更“好玩”的游戏。
5. 在我局展开救援后,此人选择隐藏踪迹,旁观全局。
**组织画像(初步):**
* **理念:** 混乱的信徒,追求“有趣”,视破坏常识为乐。
* **技术:** 拥有与遗物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但风格粗暴、危险、不计后果。
* **行为模式:** 高度机会主义,不可预测。他们像秃鹫,盘旋在异常事件的上空,等待着介入和攫取利益的机会。
**命名建议:**
根据其“将被遗忘之物重新拾起并玩弄”的行为模式,我建议将该未知组织,暂命名为——
**“拾遗者”(The Gleaners)。**
—
**四、 个人补充**
这份报告提交的同时,我正在将办公室的最后一份纸质文件扫描归档。韩小月队员刚刚来过,她给我带了一袋苹果作为“谢礼”。
袋子是油腻的,其中一个苹果上有明显的磕碰痕迹,另一个的表皮上沾着疑似薯片碎屑的不明物质。我以“不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标准”为由拒收了。她骂骂咧咧地走了,临走前,在我那盆“情绪捕食蕨”的盆栽土里,插了一根棒棒糖。
这盆蕨类植物的“情绪值”瞬间飙升,叶片舒展的角度都充满了愉悦。
这不合理。
但或许,这个世界上,本就存在一些无法用逻辑归类的东西。
比如一个野蛮的搭档,和一根插在土里的棒棒糖。
以及,一群以制造混乱为乐的疯子。
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一切,都分门别类,贴上标签,放回它们应该在的位置。
无论是遗物,搭档的坏习惯,还是……那些躲在暗处的“拾遗者”。
小说《别碰那个古董》试读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