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沈教授,我算什么?》由釉里歌所撰写,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也是一部良心青春甜宠著作,内容不拖泥带水,全篇都是看点,很多人被里面的主角林溪沈清远所吸引,目前沈教授,我算什么?这本书写了117578字,连载。
沈教授,我算什么?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金融学院线条冷硬的灰色大楼里,沈清远的办公室气压低得能拧出水来。桌上摊着第三份被驳回的项目申请书,鲜红的“暂缓”印章像一块丑陋的伤疤,烙在那些凝聚了他数月心血的精密模型和前沿论证上。原因栏里依旧是那几句含糊其辞、却字字诛心的套话:“需更充分论证可行性”、“需加强跨部门协调”、“建议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
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缝隙,切割成冰冷的光条,落在他紧锁的眉峰和紧抿的薄唇上。指间的钢笔无意识地在报告扉页划下凌乱而深刻的痕迹,如同他此刻被反复碾压的心绪。人情世故的泥潭,比最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模型更让他束手无策。他习惯了用数据和逻辑说话,可某些无形的壁垒,冰冷坚硬,刀枪不入。
就在这时,办公室门被轻轻叩响,节奏轻快,带着一种沈清远此刻心境里绝无可能的生机。
“请进。”他迅速收敛了脸上的阴郁,恢复惯常的平静,只是声音里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门开了。林溪探进头来,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属于新闻系学生的职业笑容,清新又不过分热络。她今天穿了一身剪裁利落的浅米色小西装套裙,长发束成清爽的马尾,怀里抱着一个专业级的摄像机包,身后还跟着一个扛着三脚架、戴着鸭舌帽的男生。
“沈教授,打扰了。”林溪的声音清脆悦耳,“新闻系最近在做一个‘校领导关怀教师成长、助力创新项目’的专题报道,想请您配合做个简短采访,聊聊您最近在做的那个‘区域金融风险智能监测平台’项目?听说非常有前瞻性!”她笑容明媚,眼神清亮,仿佛只是在进行一个再寻常不过的采访任务。
沈清远镜片后的目光微微一顿。他当然知道自己的项目最近在院里卡得厉害,也知道校领导办公室的门槛并不好进。林溪此刻的出现,带着摄像机,打着“关怀教师”和“助力创新”的旗号……这绝非巧合。
一丝极其细微的涟漪,在他深潭般的眼底掠过。是意外?是怀疑?还是……一丝连他自己都尚未清晰捕捉到的、微弱的希冀?
他不动声色地点点头,声音平稳:“可以。”没有多问一个字。
采访地点定在金融学院的小会议室。林溪带来的摄像师熟练地架好机器,调整灯光。她坐在沈清远对面,中间隔着一张铺着墨绿色绒布的长桌。当摄像机红灯亮起,林溪脸上的笑容依旧专业,眼神却瞬间变得沉静而专注。
“沈教授,”她开口,声音透过小小的麦克风清晰地传递出来,“首先恭喜您的‘区域金融风险智能监测平台’项目获得校创新基金的重点关注。能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在应对当前复杂经济环境下的独特价值吗?”
她的问题精准地切入了项目核心,避开了所有可能踩雷的敏感词,只聚焦于技术本身的价值。沈清远几乎是下意识地进入了状态,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地阐述起来。那些被反复驳回的挫折,此刻在专业探讨的语境下,被他巧妙地转化成了项目推进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挑战”和“正在优化的方向”。
林溪认真倾听着,适时点头,偶尔抛出几个看似基础、实则引导性极强的问题,不着痕迹地将沈清远的阐述引向更清晰、更具说服力的轨道。她的笔记本摊在膝上,指尖握着笔,却几乎没有落笔,只是全神贯注地捕捉着他的每一个词句。
采访进行了约二十分钟,流畅而高效。就在沈清远以为结束时,林溪却看了一眼腕表,对着摄像机镜头露出一个略带歉意的微笑:“各位领导,各位观众,很抱歉占用大家时间。我们今天的采访非常顺利,沈教授的项目理念确实令人振奋。只是……”她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为难,“刚才路过行政楼,恰好看到几位校领导还在开会。想到我们这个‘关怀教师’的专题时效性很强,不知能否请摄像师补拍一个简短镜头?就是几位领导百忙之中抽空关心一下我们一线教师的创新项目进展?哪怕只是打个招呼,对我们专题的完整性都至关重要。”
她的目光真诚地看向镜头,仿佛在向镜头后面那几位“还在开会”的领导发出无声的邀请。语气恳切,理由充分,姿态放得极低,却将“领导关怀”的球,精准地、不容回避地抛了出去。
沈清远坐在一旁,看着林溪在镜头前从容不迫地运筹帷幄。她的话语如同最精密的杠杆,轻轻一撬,就将他撞得头破血流也撼动不了分毫的壁垒,撬开了一道缝隙。他甚至能想象到,当这段“请求”被送到校领导面前时,对方在“关怀教师”、“助力创新”的大义名分下,将如何骑虎难下。
果然,不到一刻钟,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了。
主管科研的副校长、教务处处长,还有两位沈聿项目评审组的核心成员,鱼贯而入。脸上带着被临时“请”来的、尚未完全调整好的公式化笑容。
“林溪同学是吧?你们新闻系这个选题很好啊!关心教师发展,支持创新,正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副校长笑容可掬,目光扫过架设好的摄像机,落在了沈清远身上,“沈教授的项目,我们一直很关注,很有潜力嘛!”
场面话如同润滑剂,瞬间填满了会议室的空间。林溪立刻起身,笑容灿烂地迎上去:“谢谢校长!谢谢各位领导能在百忙中抽空支持我们的工作!沈教授刚才给我们详细介绍了项目,真是受益匪浅!领导们能再给我们简单说说,学校对这样具有前瞻性的项目,具体有哪些支持政策吗?”
她把话筒巧妙地递到了副校长嘴边,摄像机镜头忠实地记录着。
副校长脸上的笑容更加“慈祥”了,在镜头的注视下,他侃侃而谈,从学校对创新的重视,讲到资源配置的倾斜,讲到对青年骨干教师的扶持……每一句,都像是一块无形的砖,稳稳地垒在沈清远那摇摇欲坠的项目地基上。旁边的处长和评审组成员也纷纷附和,语气恳切,仿佛之前的“暂缓”从未发生过。
沈清远坐在原地,看着眼前这魔幻而现实的一幕。他看着林溪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几位领导之间,引导着话题,笑容得体,言语熨帖,像一位最高明的外交官。她甚至“无意”中提及了项目申请中几个被反复质疑的“风险点”,而这些点,在领导们此刻“高瞻远瞩”的阐述中,都变成了“可以克服的挑战”和“需要学校层面协调解决的问题”。
短短十几分钟,一场精心策划的“关怀秀”落下帷幕。领导们带着“支持教师”的满足感离去,会议室里只剩下重新架好的摄像机、沉默的摄像师,以及坐在长桌两侧的沈清远和林溪。
摄像机的红灯熄灭了。林溪脸上那层职业化的笑容如同潮水般褪去,只剩下一点完成任务的轻松。她开始收拾桌上的采访本和笔。
沈清远没有动。他依旧坐在那里,背脊挺直,目光却落在对面空了的椅子上,仿佛穿透了虚空。会议室里很安静,只有空调低沉的送风声。
刚才那十几分钟的画面,如同高速摄影的慢镜头,在他脑中一帧帧回放。林溪每一个恰到好处的微笑,每一句看似无意却精准引导的话语,每一次将话题引向对他项目有利方向的转折……那不是小聪明,那是深谙规则、洞悉人心、并能将之化为己用的……大智慧。
他引以为傲的逻辑和模型,在人情世故的壁垒前撞得粉碎。而她,一个尚未走出校园的研一学生,却用一支无形的笔,一个无声的镜头,四两拨千斤,为他撬开了一扇紧闭的门。
一股难以言喻的、极其复杂的情绪,如同深海的潜流,无声而汹涌地冲刷着他那颗习惯了精密计算、习惯了独自对抗的、坚硬而冰冷的心脏。那感觉并非单纯的感激,更像是一种……被彻底撼动的震撼。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投向正在低头拉上摄像机包拉链的林溪。晨光透过会议室的窗户,柔和地洒在她低垂的眼睫上,给她专注的侧脸镀上了一层浅浅的金边。她看起来依旧纤细、安静,甚至带着点学生气的青涩。
可就在刚才,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孩,用一种他完全陌生、甚至曾不屑一顾的方式,为他开辟了一条通路。
林溪似乎感受到了他的注视,抬起头,对上沈清远的目光。他镜片后的眼眸深邃依旧,却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那层惯常的冷静审视之下,翻涌着一种她从未见过的、如同深海漩涡般的复杂情绪——是震惊,是探究,是难以置信,还有一种……近乎被颠覆认知的茫然。
她微微一怔,随即弯起唇角,露出一个浅浅的、带着点狡黠又有点不好意思的笑容,像完成了恶作剧后等待评价的孩子:“沈教授,没给您添麻烦吧?我们就是……如实报道领导关怀嘛。”
沈清远喉结滚动了一下,想说什么,却发现所有精密的语言在此刻都显得苍白无力。他看着她清澈的眼睛,看着她唇边那抹狡黠又纯净的笑意,最终只是极其轻微地、几乎难以察觉地,摇了一下头。
他移开目光,落在桌面上那份依旧印着“暂缓”红章、此刻却仿佛被赋予了全新意义的项目书上。修长的手指伸出,指尖带着一种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极其轻微的颤抖,轻轻拂过那冰冷的红色印迹。
就在他指尖触碰到纸张的瞬间,放在一旁的手机屏幕无声地亮了起来。
是一条来自院科研秘书的微信通知:
「沈教授,您提交的‘区域金融风险智能监测平台’项目,经校领导特批,已正式立项。请尽快完善后续材料。」
简短的几行字,如同惊雷,在他心底无声炸响。
沈清远的手指僵在冰冷的纸面上。他没有立刻去看手机,只是缓缓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胸腔里那颗被反复锤炼、习惯了冷硬的心脏,在这一刻,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种陌生的、久违的、几乎带着钝痛的暖流,正从被林溪悄然撬开的那道缝隙里,汹涌而入。
原来,被这样无声而坚定地保护着、破开前路的感觉……是这样的。
他抬起头,再次看向窗边那个正和摄像师低声说着什么的、沐浴在晨光里的纤细身影。阳光勾勒着她柔和的轮廓,也照亮了他眼底那片被无声撼动后、正悄然融化的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