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精品小说《暗战倾城》,类属于现言脑洞类型的经典之作,书里的代表人物分别是陈默苏晴,小说作者为执念雅贤,小说无错无删减,放心冲就完事了。暗战倾城小说已更新了184693字,目前连载。
暗战倾城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初冬的江城,清晨的寒风裹着细碎的雨丝,拍打在苏氏集团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上。陈默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目光越过楼下繁忙的街道,落在远处航天电池生产基地的方向 —— 那里灯火通明,首批 50 组月球储能电池正被小心翼翼地装载到专用运输车上,即将启程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 “嫦娥基地” 的能源系统注入中国力量。
“月球电池的运输方案已经确认,全程采用恒温集装箱,温度控制在 25℃±2℃,配备 24 小时实时监控系统。” 苏晴推门而入,身上带着室外的凉意,手里拿着一份火星探测器电池的研发进度报告,“不过火星项目遇到了麻烦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昨天传来消息,火星表面的沙尘暴风速可达 180 米 / 秒,相当于地球上的 12 级台风,我们之前测试的聚四氟乙烯防尘涂层,在模拟强风沙环境下出现了局部剥落。”
陈默接过报告,指尖划过 “涂层剥落率 3.2%” 的红色标注,眉头微微皱起:“3.2% 的剥落率意味着沙尘会进入电池内部,短路风险会增加 50%。火星探测器的任务周期长达 5 年,任何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必须重新研发更耐磨、更牢固的防尘涂层。”
他立刻召集技术团队前往实验室,此时的实验室里,周工正带领工程师们进行强风沙模拟测试。透明的测试舱内,高速气流裹挟着模拟火星沙尘(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二氧化硅),持续冲击着电池外壳的涂层样品。监控屏幕上,涂层的剥落面积正以每小时 0.5% 的速度增加。
“陈总,我们尝试过增加涂层厚度,但厚度超过 100 微米后,会影响电池的散热效率。” 周工指着测试数据,语气中带着焦急,“而且火星沙尘的硬度高达莫氏 7 级,比普通石英砂还硬,普通涂层根本抵挡不住长期磨损。”
陈默俯身观察测试舱内的样品,沙尘撞击涂层的瞬间,能看到细微的划痕:“我们需要改变涂层的结构,不能只用单一材料。联系中国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他们研发的‘梯度复合涂层’—— 内层用柔性聚酰亚胺打底,中层用碳化硅增强硬度,外层用类金刚石薄膜(DLC)提升耐磨性,或许能解决问题。”
苏晴补充道:“还要优化电池外壳的结构设计。可以在外壳表面增加‘流线型导流槽’,减少沙尘在外壳的堆积;同时在电池舱的进气口安装‘多层金属滤网’,双重防护阻挡沙尘进入。”
当天下午,航天材料所的工程师带着梯度复合涂层样品抵达苏氏集团。技术团队立刻展开测试,将涂有新涂层的电池外壳放入强风沙模拟舱。24 小时后,涂层的剥落率仅为 0.3%,远低于 1% 的要求标准;散热效率也保持在 90% 以上,完全符合火星探测的需求。
“太好了!” 周工兴奋地记录数据,“接下来我们还要测试涂层在火星低温环境下的附着力 —— 火星夜间温度低至 – 153℃,涂层可能会因为热胀冷缩而开裂。”
为了验证低温附着力,工程师们将样品放入 – 153℃的低温舱中,持续冷冻 48 小时后取出,快速升温至 20℃(模拟火星白天温度)。经过 10 次冷热循环测试,涂层没有出现任何开裂或剥落,附着力依然稳定。
与此同时,电池电解液的优化也取得突破。研发团队在原有配方中加入 “氟化锂 – 碳酸锂复合低温添加剂”,通过调整添加剂的比例,使电池在 – 153℃的环境下,离子传导效率提升到常温下的 78%,容量保持率达到 89%,超过了航天科技集团要求的 85%。
一周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王院士再次来到苏氏集团,亲自审核火星探测器电池样品。在低温测试舱前,王院士看着屏幕上稳定的数据流,频频点头:“你们的研发速度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款电池不仅能抵御火星沙尘暴和极端低温,能量密度还达到了 780Wh/kg,比我们要求的 750Wh/kg 高出 30Wh/kg,能为探测器提供更多的能源储备。”
陈默笑着回应:“我们还在电池管理系统中加入了‘故障自修复’功能 —— 如果检测到局部电路短路,系统会自动切断故障模块的供电,同时启用备用模块,确保探测器不会因为单点故障而停止工作。”
王院士握住陈默的手,郑重地说:“这款电池将用于中国首次火星采样返回任务的‘天问三号’探测器,首批订单定为 20 组,预计明年年中交付。如果任务成功,后续的火星基地建设,我们还会与苏氏集团深度合作。”
然而,就在火星电池研发顺利推进时,国际上的恶意竞争再次袭来。SpaceX 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声称苏氏集团的固态氢电池存在 “辐射防护漏洞”,在太空强辐射环境下会出现 “数据传输中断”,并呼吁国际航天机构 “谨慎选择中国电池”。
视频发布后,多家国际媒体转载,部分原本有意加入 “国际月球能源联盟” 的国家也开始犹豫。苏晴看着手机上的新闻,脸色凝重:“SpaceX 这是在造谣抹黑!他们肯定是看到我们在月球和火星项目上的突破,担心我们抢占国际航天市场,才出此下策。”
陈默打开 SpaceX 发布的视频,仔细分析后发现,视频中的电池样品并非苏氏集团的产品,而是一款仿制的劣质电池。他立刻安排林薇联系国际航天联合会(IAF),申请进行第三方权威测试,同时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澄清事实。
新闻发布会上,陈默展示了苏氏集团电池在太空强辐射环境下的测试报告 —— 由欧洲空间局(ESA)认证的实验室出具,报告显示电池在 100krad 的伽马射线辐射下,数据传输误差率仅为 0.001%,远低于国际标准的 0.01%。同时,他播放了 SpaceX 视频中样品的拆解画面,指出其电池管理系统的芯片是早已淘汰的型号,与苏氏集团的产品没有任何关联。
“SpaceX 发布的视频纯属造谣,目的是破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陈默对着镜头严肃地说,“我们已经向国际仲裁机构提起诉讼,要求 SpaceX 删除虚假视频、公开道歉,并赔偿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
国际航天联合会也很快发布声明,证实苏氏集团的电池符合太空辐射防护标准,SpaceX 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原本犹豫的国家纷纷表态,继续推进与苏氏集团的合作,“国际月球能源联盟” 的成员数量也增加到 20 个。SpaceX 在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删除虚假视频,但拒绝道歉,双方的法律纠纷仍在继续。
解决了舆论危机后,陈默和苏晴将精力转向全球氢能源产业园的建设。非洲尼日利亚的产业园是首个落地项目,规划占地 1000 亩,包含绿氢生产厂、固态氢电池组装厂、加氢站和新能源汽车生产线,预计投资 20 亿美元,建成后将为尼日利亚创造 5000 个就业岗位。
为了推进项目,陈默和苏晴亲自前往尼日利亚考察。尼日利亚总统在首都阿布贾会见了他们,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尼日利亚政府提供土地和税收优惠(前 10 年免征企业所得税),苏氏集团负责技术和资金投入,同时为当地培养 1000 名新能源技术人才。
在尼日利亚的绿氢生产厂选址现场,苏晴看着成片的光伏电站规划区,对陈默说:“尼日利亚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年平均日照时间超过 6 小时,用太阳能制绿氢的成本比化石燃料制氢低 25%。我们可以在这里建设全球最大的绿氢生产基地,供应非洲和欧洲市场。”
陈默点头认同:“还要加快电池组装厂的建设,优先满足尼日利亚的新能源汽车需求。目前尼日利亚的汽车保有量超过 1200 万辆,90% 是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可以与当地车企合作,推出适合非洲路况的氢能源 SUV 和皮卡,定价控制在 2 万美元以内。”
与此同时,苏氏集团在南美的巴西也启动了氢能源产业园的建设。巴西政府为项目提供了 10 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双方计划在里约热内卢建设加氢站网络,三年内实现巴西主要城市的加氢站全覆盖。
在航天和海外产业园项目推进的同时,国内业务也持续发力。与空客合作的氢能源干线飞机电池生产线顺利投产,首批 100 组电池交付给空客,用于 A320neo 的氢能源改装测试;德国汉堡生产基地的产能提升至 25GWh / 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固态氢电池生产基地;“远航号” 氢能源集装箱船的订单量突破 150 艘,占据全球市场 40% 的份额。
这天上午,陈默和苏晴受邀参加 “全球新能源与航天融合发展大会”。在大会上,陈默发表了题为《固态氢电池:连接地球与深空的能源桥梁》的演讲,详细介绍了苏氏集团在火星电池、月球能源站和全球氢能源产业园的进展。演讲结束后,来自全球 60 多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企业负责人纷纷上台,希望与苏氏集团建立合作关系。
“我们的技术终于得到了全球的广泛认可。” 苏晴看着身边络绎不绝的洽谈者,眼里满是骄傲,“从地球到月球,再到火星,从汽车到航天器,我们的固态氢电池已经成为推动全球能源革命和航天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
陈默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我们还要研发适用于深空探测的‘核 – 氢混合能源系统’,为人类探索木星、土星等气态巨行星提供持久动力;同时,我们要在全球建设 100 个氢能源产业园,让清洁能源惠及每一个角落。”
大会结束后,陈默和苏晴返回江城。飞机降落在天河机场时,已是深夜。车子行驶在空旷的高速上,苏晴看着窗外的星空,轻声说:“还记得我们创业初期,在小实验室里测试第一块固态氢电池的时候,谁能想到有一天,我们的电池能被送上月球和火星,还能走向全世界?”
“因为我们始终相信,技术创新能改变世界。” 陈默笑着说,“而且,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一起面对,这份并肩作战的默契,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苏晴靠在陈默的肩膀上,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还要一起走下去,在能源和航天的征途上,创造更多属于中国企业的奇迹。”
回到公司后,陈默和苏晴立刻召开高管会议,部署 2027 年下半年的工作计划。会议决定:加快 “天问三号” 火星探测器电池的量产,确保明年年中如期交付;推进月球国际能源站的初步设计,联合联盟成员完成选址工作;加快尼日利亚和巴西氢能源产业园的建设,确保 2028 年年初投产;启动 “核 – 氢混合能源系统” 的研发,联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探索深空能源的新方向。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苏氏集团的各项业务稳步推进。火星探测器电池的量产生产线顺利建成,首批 20 组电池通过验收,运往航天科技集团;月球国际能源站的选址确定在月球南极附近(那里有永久光照区,适合建设太阳能电站),设计方案进入评审阶段;尼日利亚氢能源产业园的绿氢生产厂完成基础建设,预计 2028 年 3 月投产;“核 – 氢混合能源系统” 的研发也进入初步设计阶段,目标是实现 10 年以上的持续供电。
这天晚上,陈默和苏晴站在公司的顶楼,看着脚下的江城夜景。远处的航天电池生产基地灯火通明,运输火星电池的卡车正驶向航天发射中心;夜空中,“天问三号” 探测器的模拟轨道图在大屏幕上闪烁,仿佛在预示着中国火星探测的新征程。
“我们做到了。” 苏晴轻声说,声音里满是自豪,“我们的固态氢电池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能源格局,还将助力人类探索更远的宇宙,这是属于中国企业的荣耀,也是属于我们的骄傲。”
陈默紧紧握住她的手,眼神望向遥远的火星方向:“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氢能源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让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在全球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而我们,会一直在一起,见证每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书写属于我们的传奇。”
夜风轻轻吹过,带着江城的烟火气和长江的水汽。陈默和苏晴并肩站在顶楼,看着远处的星星点点,仿佛看到了 “天问三号” 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月球国际能源站的灯光在宇宙中闪烁,氢能源产业园在全球各地为人们带来绿色能源。他们的爱情,如同这固态氢电池一样,历经风雨却愈发坚固;他们的事业,如同这冉冉升起的星辰,在全球新能源和航天科技的舞台上,绽放出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