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莓文学
经典必看小说推荐

第3章

“袁绍偏爱幼子袁尚,平定公孙瓒后,留他在冀州辅佐自己,视其为继承人。”

“同时,他欲遣袁谭治理青州,袁熙执掌幽州。”

“沮授极力劝阻,称诸子分据州郡,必生祸端。”

“然而袁绍固执己见,依旧令诸子各掌一州。”

“袁绍死后,其子果然为夺位而互相残杀。”

“建安四年,袁绍率十万精兵,骑兵过万,欲攻许都。”

“沮授出列谏言:’曹军已稳,此时攻许都未必能胜。”

“若败,我军必损兵折将,徒劳无功。”

“主公坐拥四州,兵强马壮,当以持久战拖垮曹操,何必冒险?'”

“袁绍眉头微蹙,沉默不语。”

“沮授继续道:’主公可屯兵黎阳,稳步经营河南,修造战船,整备军械。”

“再遣精骑轮番袭扰曹境,使其不得安宁。”

“而我军则可安心发展,日渐强盛。”

“不出三年,曹军必疲。”

“届时再攻,可一战而定。

‘”

“袁绍眉头紧锁,虽觉有理,却不愿采纳。”

“郭图见状,出言反驳:’兵法云,十围五攻。”

“今主公雄踞四州,兵精将勇,灭曹易如反掌。”

“若错失良机,待曹操壮大,悔之晚矣。

‘”

“袁绍暗自点头,心意渐倾郭图。”

“沮授望向郭图,沉声道:’救乱诛暴,方为义兵。”

“恃强凌弱,乃骄兵也。”

“义兵必胜,骄兵必败。”

“曹操奉天子,迁许昌,手握大义。”

“主公举兵伐许,实为逆天而行。

‘”

战场胜负,岂能以兵多将广论英雄?

曹孟德智略过人,帐下军令森严,将士精锐,猛将如云,谋臣济济,绝非幽州公孙伯圭之辈所能比拟。

今明公欲弃万全之策,率师出无名之众直取许都。

授实忧心如焚,恳请明公慎思。”

袁本初眉峰紧锁,心中不悦。

此等言论,岂非助敌之势,挫己之威?

曹营兵精将勇,莫非某帐下皆是散兵游勇不成?

郭公则窥见主公神色有异,眼珠一转便道:”沮监军此言差矣。

昔日周武伐纣,岂非顺天应人之举?

更何况主公此番出兵讨伐曹操,并非针对天子,何来师出无名之说?

论及文臣武将,难道主公麾下逊色于曹操?

曹操有夏侯妙才、夏侯元让、曹子廉、曹子孝等人,主公帐下则有颜良、文丑、高览、张郃四庭柱,更有麹义等虎将。

冀、青、幽、并四州百姓,皆感念主公仁政,莫不愿效犬马之劳。

既有如此优势,若不尽早辅佐主公剿灭曹操,实乃谋臣之过。

沮监军之策虽稳妥,却未免过于拘泥。”

沮授正欲再谏,袁绍已挥手打断:”此事已决,公与不必多言。

传令三军,三日后兵发许都。”

“主公英明!”

郭图等人齐声附和。

“明公万万不可!此战必败,望明公三思!”

沮授仍竭力劝阻。

袁绍怒喝道:”大军未动,汝便在此涣散军心耶?退下!”

沮授被人强行拉出帐外。

待其离去,郭图等人趁机进言,称沮授权柄过重,恐生变故。

袁绍遂将监军之职三分,由沮授、郭图、淳于琼各领一军。

见此情形,天下智者无不扼腕。

“沮授三年疲曹之策,与田元皓持久战术异曲同工,惜乎本初皆未采纳。”

“真乃坑主谋士,独力对抗两大奇才,竟使袁绍尽弃良策而独取败着,郭公则确非常人,或许这正是其能位列谋士榜之故。”

渤海郡中,袁绍切齿痛恨:”郭图误我!若再见此人,定将其车裂以泄愤!”

阶下戴着鬼面的鬼先生目光微闪,却默然不语。

袁绍此人,绝非明主。

幽州右北平,公孙瓒眉头紧锁。

想不到竟会败给这般刚愎自用之人?

谋士当真如此重要?

田丰、沮授不受袁绍与韩馥重用,或许能将其招揽麾下。

目睹诸多谋士命运变迁,公孙瓒终有所悟。

可惜其他诸侯亦有察觉,想从他人帐下挖走这些谋士,难矣。

此时,楚风的声音再度响起。

“袁绍率军攻打曹操,曹军固守官渡,袁绍并未立即进攻。

他遣使联络宛城张绣与荆州刘表,欲结盟共灭曹操。

张绣断然拒绝,刘表表面应允却按兵不动。

二人态度令袁绍迟迟未能对曹军动手。

建安五年正月,曹操攻陷徐州,刘备投奔袁绍。

二月,袁绍发布讨曹檄文,准备进 ** 渡。

田丰沮授劝谏无果,沮授召集族人散尽家财。”

画面中,沮授一边指挥族人分发财物,一边叹息:”袁公若胜,我等权势更盛。

倘若败北,恐怕性命难保,何其可悲。”

其弟沮宗不解:”曹军兵马、粮草、势力皆不及袁公,兄长何故忧虑?”

沮授摇头:”曹操雄才大略,谋士如云,更挟天子以令诸侯。

我军虽灭公孙瓒据四州之地,但将士疲敝,将帅骄纵。

曹军虽寡,却上下齐心,誓死守卫家园。

二者气势天壤之别。

以此攻曹,焉能取胜?

可叹袁公不听忠言。”

河东张济军中,正在叔父麾下混日子的张绣满脸诧异。

“袁曹之争竟与我有关?”

他不过是个小小骑都尉,怎会卷入诸侯之争?

叔父何在?

为何会在宛城?

心中疑窦丛生。

府内,张济也眉头紧皱。

“那小子怎会去了宛城?

是背叛了我?

还是我脱离了董卓?”

百思不得其解。

“联合灭曹?”

荆州州府,刘表目光闪烁。

通过这些谋士的命运轨迹,他已隐约预见未来荆州将被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瓜分。

与袁绍联手剿灭曹操,或许是个良策。

但此刻的袁绍,尚无资格与他并肩,待其掌控冀州后再议不迟。

楚风的讲述仍在继续。

“不久,袁绍率军出征,沮授随行。

大军行至黎阳,袁绍命颜良攻打白马,沮授再度进谏。”

画面中,沮授拱手道:“主公,颜将军性情偏狭,骁勇有余而谋略不足,不宜独领一军。

应派遣智谋超群之士,与其共同统兵。”

袁绍不以为然:“白马守将刘延,庸碌之辈,颜良一人足矣。”

他执意派颜良出战,结果曹军驰援白马,大败颜良所部,颜良亦被曹将斩杀。

折损大将后,袁绍仍未打消渡河之念。

临渡河前,沮授再度劝道:“属下以为,应留守延津,仅派偏师进击官渡。

若胜,再令主力渡河;若败,大军亦可安然撤退。”

袁绍反驳:“我率十万精锐而来,岂能分兵,予曹操可乘之机?”

他强行渡河,并因沮授屡次反对,剥夺其兵权,转交郭图统辖。

沮授唯有叹息。

渡河后,袁绍驻军延津南,再度无视沮授谏言,遣刘备、文丑进攻曹操。

结果再度溃败,文丑战死。

连损两员大将,袁绍盛怒,亲率大军攻曹。

沮授苦劝:“我军虽众,然勇猛不及曹军。

河南粮少物乏,远逊河北。

曹操力求速战,而我军宜拖延战事,以持久战耗尽其力,方可取胜。”

“曹操连斩我爱将,若再拖延,岂非示弱?”

袁绍依旧固执己见。

天下观者见此,无不愤懑。

沮授屡献良策,袁绍却置若罔闻。

目睹诸多谋士推演,即便寻常百姓亦知沮授之策方为上策。

袁绍一意孤行,令人扼腕。

陈留城内,曹操目光深邃,低声道:“沮授之谋略,确实非同寻常,幸好袁绍未能纳谏。”

此刻的沮授仍在韩馥帐下,目睹了未来的命运,或许他已无心投效袁绍。

而韩馥虽平庸无能,即便知晓未来,本性依旧难改。

“或许,我仍有招揽沮授的机会。”想到这里,曹操眼底掠过一抹锋芒。

冀州州府中,韩馥放声大笑:“袁绍刚愎自用,覆灭乃是咎由自取!”

沮授轻声叹息,如此不纳良策,未来的自己究竟为何会选择追随袁绍?

渤海郡府内,许攸等人纷纷以异样的目光望向袁绍。

袁绍面色微僵,咳嗽两声,勉强笑道:“既已知晓未来,自当引以为戒。”

尽管不愿承认,画面中的自己确实令人扼腕。

此时,楚风的声音再度响起——

“袁绍倾力进攻,曹操兵力不足,只得退守官渡。

久战之下,曹军粮草匮乏。”

“冀州富庶,粮草源源不断运往前线。

袁绍命淳于琼督运粮草。”

“沮授再度劝阻。”

画面中,沮授躬身进言:“袁公,曹操久攻不下,必定觊觎我军粮草。

淳于将军嗜酒成性,恐误大事。

粮草乃胜败关键,不容闪失。

若遣蒋奇率军外围策应,即便淳于将军有失,亦能保全粮草,确保我军不败。”

袁绍神情淡漠,道:“我军粮草隐蔽,曹操岂能知晓?淳于琼虽好酒,但有吾令在身,岂敢懈怠?”

“袁公……”

沮授欲再劝,却被袁绍打断:“够了,吾麾下将领如何,无需你来指摘!”

语气之中,已是对沮授屡次违逆心生厌烦。

沮授默然,转身离去。

不久,许攸因计策不纳,愤而投曹,将袁军粮草所在及淳于琼的弱点悉数告知曹操。

曹操命人乔装袁军,灌醉淳于琼,焚毁乌巢粮仓。

加之高览、张郃临阵倒戈,袁军大乱,溃不成军。

袁绍仅率八百骑渡河逃遁。

沮授未及撤离,终为曹军所擒,押至曹操面前。

曹操亲手为沮授解开绳索,诚恳劝降:”袁本初固执己见不纳良言,绝非明主。

先生若愿归顺,操定当重用。”

沮授昂首答道:”忠义之士岂能侍奉二主?授宁死不降。”

见其意志坚定,曹操惋惜道:”先生高才,若早遇先生,天下早已平定,实在可惜。”

虽未归顺,曹操仍以礼相待,欲以诚意打动沮授。

然终究小觑了这位谋士的气节。

数日后,沮授窃马欲逃回冀州,事泄被擒。

曹操无奈,只得将其处决。

此时楚风评点声响起:

“纵观沮授生平,奇谋迭出却屡遭袁绍漠视。

但凡袁绍采纳其一策,天下格局必将改写。”

“虽才略超群,然性情过于耿直,不谙进谏之术,致使其评分受限。

因献策多被搁置,对时局影响有限,评分再度降低。”

“谋士榜第十名,广平沮授。

战略:★★★★★

战术:★★★★

其他:★★

影响:★

总分:十二星”

画面消散之际,观者无不唏嘘:袁绍对沮授所有谏言,唯以”我不听”应对。

拒迎天子、弃疲曹之计、违持久之策、忽护粮之谏……这位河北雄主,正是凭此”三字真言”自毁长城。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