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莓文学
经典必看小说推荐

第4章

更令人扼腕的是,官渡败逃时竟弃谋士于不顾。

如此主公,实乃谋士之悲。

然沮授至死不改其志,这份忠烈令人动容。

陈留城中,曹操慨叹:”袁本初得沮授而不重用,愚不可及。”

安喜县内,刘备若有所思:”袁绍刚愎,韩馥庸碌,沮授田丰终将另择明主。”既见未来之事,二人想必不会再投袁氏麾下。

庸碌之辈即便窥见天机,也难以扭转乾坤。

才具不足者,纵能避开眼前灾祸,终会在别处重蹈覆辙。

田丰与沮授皆知,袁绍与韩馥皆非贤主。

既如此,另投明主方为上策。

若能与此二人相交,或可收归麾下。

冀州城内,韩馥抚掌讥讽:”袁本初刚愎若此,合该覆灭!”

沮授与田丰相视无言——这位州牧,又何尝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渤海郡中,袁绍以拳抵唇轻咳:”诸君且议,如何取这冀州。”

右北平的公孙瓒沉吟半晌,忽遣密使直奔冀州——这般忠心谋士,谁人不爱?

忽闻楚风朗声:

“谋士榜第九位,颌阳李儒。”

光幕浮现文士身影:鹰目钩鼻,山羊须微翘,阴鸷之气扑面。

洛阳相府爆出董卓狂笑:”文优入前十,正合吾意!”

李儒捻须含笑,位列前十,确是可喜。

陈留的曹操盯着光影,眉间沟壑更深。

当年雒阳之变,此人便是董卓爪牙。

“莽夫得此毒士,诚为心腹大患。”

楚风续道:

“李儒字文优,董卓布衣时便效死追随,后为东床快婿。

董卓每决大事必咨之,堪称谋主。

中平六年灵帝崩,张让秘不发丧。

何进矫诏召董卓入京诛宦,伪称黄巾作乱。

董卓欲即刻发兵,李儒独阻其行……”

镜头里,李儒拱手进言:”明公,朝廷密旨虽已到手,却语焉不详。

倘若贸然率军入京,纵使助何进肃清阉党,只怕转眼就会被扫地出门。

不如遣使询问何进,就说我等愚钝,不解其意,恳请朝廷明发诏谕。

持诏入洛,方能师出有名,更利大业。”

“先生高见。”董卓从善如流。

未几,天子诏书果然送至。

李儒抚掌道:”何进竟这般爽快颁诏,看来洛阳局势比密报所言更为复杂,恐怕朝中生变。”

“变故?该当如何?”董卓眉头紧锁。

李儒献计:”当星夜启程,先据洛阳近处关隘,整军经武,佯作防备黄巾之势,静观其变。”

“妙!”董卓击节称善。

李儒续道:”此行不必隐匿行踪,反要锣鼓喧天。”

董卓不解:”这却是为何?”

“明公乃边关武将,在下出身寒微。

这般身份本遭轻贱,若无正当名目,纵入洛阳亦难作为。

先前索要诏书,正为此故。”李儒娓娓道来,”唯有昭告天下我等奉诏讨逆、拱卫京畿,方能占据大义名分。

届时士人无从指摘,或可收揽那些饱受阉党欺凌的清流。

得其襄助,明公方能在洛阳立足。”

“茅塞顿开!”董卓拊掌大笑。

出身寒微始终是他心病,这些年来战功累累却困守边陲,皆因门第太低。

如今良机难得,断不可失。

见此情形,观者纷纷颔首。

以董卓出身,若无士族支持确难在洛阳立足。

李儒能洞若观火,相机定策,当真了得。

“董卓,李儒。”

洛阳皇宫内,刘协盯着画面中的两人,眼中怒火中烧,恨不得冲入画面将那两个乱臣贼子生吞活剥。

这两个祸乱朝纲、把他这个大汉天子当作提线木偶的奸贼,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被除掉?

“必须尽快秘密召见刘晔入宫商议对策。

可是…”刘协眉头紧锁,”董卓身边有谋士榜第九的李儒,而刘晔只排在第十四位,真的能斗得过李儒吗?”

就在此时,楚风的解说声再度响起:”董卓采纳李儒之计,率大军大张旗鼓地进驻孟津关,以防范黄巾军为由暂驻不前。

此时洛阳城内,何进外戚集团正与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展开激烈厮杀。”

画面一转,只见李儒拱手进言:”主公,洛阳细作来报,何进与张让已兵戎相见。

此乃鹬蚌相争之局,正是我军入主洛阳的良机。”

“妙!”董卓当即下令进军洛阳。

途中又接获急报:何进遇刺,曹操、袁绍率兵入宫诛杀宦官,张让劫持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出逃。

李儒抚掌大笑:”天助主公!若能救回天子与陈留王,主公便可挟护驾之功名正言顺入主洛阳,届时天下谁敢阻拦?”

董卓立即派出精骑兵四处搜寻,最终在小孟津截获张让一行。

在李儒谋划下,董卓诛尽宦官,恭迎少帝与陈留王还朝。

入洛阳安顿天子后,董卓正欲设宴庆功,却被李儒劝阻:”主公且慢,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此话怎讲?”

李儒解释道:”何进密诏必不止发予主公一家。

待各方诸侯齐聚洛阳,以我军现有兵力与主公之声望,恐难服众。”

董卓顿时酒醒:”文优有何妙策?”

“可分兵数路,白日里大张旗鼓列队入城,入夜后悄然潜出。

如此循环数日,世人必以为我军源源不绝,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此策绝妙。”

董卓闻言大悦,依计行事,不出数日,果然震慑住洛阳城中各路诸侯与满朝公卿。

天下人见此情形,无不愕然。

原来董卓仅率数千精兵入京,却令众人皆以为其拥兵数万,使得那些仅带万余兵马的诸侯不敢轻举妄动。

李儒不愧为当世前十的顶尖谋士,此计当真高明。

此刻楚风的声音再度响起:

“在李儒收买朝臣、分化兵权的谋划下,董卓成功收编何进之弟何苗的旧部,实力大增。

不久后,董卓欲废少帝改立陈留王,征询李儒意见,李儒当即赞同。”

画面中只见李儒郑重进言:”主公欲行废立之事,当速决断。

可于明日温明园设宴,当众提出废立之议。

若有反对者,立斩以儆效尤。”

董卓欣然采纳,次日便在温明园大宴群臣。

百官畏惧董卓权势,不敢缺席。

席间董卓提出废立之事,众人敢怒不敢言,唯并州刺史丁原挺身反对。

董卓勃然大怒,拔剑欲斩丁原。

李儒忽见丁原身后立着一位手持方天画戟的猛将,正怒视董卓,急忙劝阻:”今日饮宴,不宜议论国事,改日再议不迟。”董卓虽感蹊跷,也只得作罢。

丁原在其他大臣劝说下愤然离席。

翌日,丁原率大军攻城,董卓亲自出战却遭吕布击败。

董卓麾下李肃献策招降吕布,提议将赤兔马相赠。

董卓面露难色,李儒劝道:”主公欲取天下,岂可吝惜一马?”董卓这才应允,备下赤兔马、千金及珠宝若干交予李肃。

经李肃游说,吕布果然诛杀丁原来投,并拜董卓为义父,受封温侯。

得吕布相助后,董卓再次提议废立,遭袁绍激烈反对。

董卓怒不可遏欲杀袁绍,李儒急谏:”大局未定,不宜妄杀。

袁氏四世三公,诛之不利。”袁绍最终挂印而去,为安抚袁氏,董卓任命其为渤海太守。

不久,董卓废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改元初平。

董卓自封相国,权倾朝野。

“文优,如今朕可安枕无忧否?”

一日,董卓如是问道。

李儒微微摇头,低声道:“主公的困境尚未解除。”

“有何困境?”董卓沉声问道。

李儒答道:“主公废立天子不久,朝局动荡,新君威望不足,朝臣对主公多有不满。”

“该如何应对?”

董卓追问。

李儒说道:“继续铲除宦官,放宽政令,招揽曾被宦官 ** 的士人,以此收服人心。

尤其是名士蔡邕,务必设法请他出山。

唯有如此人物投效主公,方能令士人信服主公所立新君。

同时逐步调遣兵马入洛阳,以正当方式掌控周边要地。

如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方能高枕无忧。”

董卓依计行事,迅速巩固了权势。

世人见状,无不感慨万千。

李儒的精心谋划,竟让出身卑微的董卓在洛阳朝堂立足。

“这恐怕是最早成功的挟天子之策了吧?顶尖谋士所见略同?”

“李儒有此才华,为何要辅佐董卓祸乱天下?”众人议论纷纷。

洛阳相府内,董卓感叹:“若非文优运筹帷幄,岂有今日之势。”

李儒含笑回应:“为主公分忧,乃臣本分。

不过……”他神色忽然凝重。

“但说无妨。”董卓催促道。

李儒沉吟道:“世人知晓与亲眼目睹终究不同。”

董卓眉头紧锁:“文优所指,可是废帝刘辩之事?”

李儒颔首:“废立尚可,但刘辩终究曾为天子,岂能安然无恙?臣原想待大业稳固后再行处置。

不料突现谋士榜,若此事公之于众,世人见其母子遭难,必群情激愤。

须得及早解决。”

董卓不以为然:“吾乃当朝丞相,何惧之有?”

李儒正色道:“昔日王莽权势更盛,因弑君终致覆灭。

臣岂能让主重复其辙。”

董卓神色凝重:“文优有何良策?”

他明白此言已是婉转,当年王莽之势,确非今日可比。

李儒眼中精芒掠过,对着董卓缓缓开口:“主公,待刘辩母子之事传开,便将一切罪名归于我身。”

“随后,当众将我处决。”

“唯有如此,方能平息众怒,稳固主公的权势。”

董卓闻言断然拒绝:“不可!”

“文优乃吾左膀右臂,岂能伤你分毫?”

“况且诸侯环伺,若无你相助,孤如何应对?”

谋士榜公布前,董卓或许不甚在意李儒。

但见识过那些谋士的手段后,他怎舍得让这位排名第九的谋士赴死?

更何况,他还需李儒助他破解未知的命运。

李儒从容道:“主公且宽心,非杀李儒,而是诛杀替身。”

说话间取出一张面具戴上,拱手道:“自今日始,在下名为李优。”

董卓面露困惑:“这是何意?”

李儒解释道:“自决意除掉刘辩那刻,臣便料到今日。”

“早已备好容貌相似的替死鬼。”

“斩其首级以平息民愤,臣改头换面继续效力。”

“此计虽未必瞒得过顶尖谋士,但能安抚百姓足矣。”

董卓拍掌大笑:“妙计!当真妙计!”

此时旁白声再度响起:

“蔡邕受重用,文人归心,董卓势力更固。”

“为绝后患,李儒携武士携鸠酒白绫入宫。”

画面中,李儒立于弘农王殿内,将毒盏递予刘辩。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