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莓文学
经典必看小说推荐
完结版《凡心问道记》免费阅读

凡心问道记

作者:张鑫博

字数:117461字

2025-10-08 08:08:30 连载

简介

今天要推的小说名字叫做《凡心问道记》,是一本十分耐读的东方仙侠作品,围绕着主角沈慕禾苏晚晴之间的故事所展开的,作者是张鑫博。《凡心问道记》小说连载,作者目前已经写了117461字。

凡心问道记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渡船在江面上行了三日,抵达了临江的“望舒城”。此城因城中有望舒楼而得名,楼高三层,凭栏可远眺江景,是文人墨客常聚之地。沈慕禾寻了家客栈住下,打算在此盘桓几日,一来休整,二来也想看看这江边城池的风土人情。

入住第三日,他在客栈后院晾晒药材时,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琴声,琴音婉转,却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怅惘,像是秋日的落叶,明知归宿是尘土,却仍眷恋着枝头的风。他循声望去,只见隔壁院落的窗边,坐着一个身着素色衣裙的女子,正低头抚琴,阳光落在她乌黑的发间,映出柔和的光晕。

女子约莫二十许,眉目清丽,指尖在琴弦上流转,神情专注。沈慕禾略通音律,听出她弹的是一曲《思归》,只是琴音中少了归乡的急切,多了几分无人能懂的孤寂。

或许是察觉到他的目光,女子抬眸看来,四目相对的刹那,她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起身,对着沈慕禾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

“姑娘琴艺精湛。”沈慕禾拱手还礼,“只是琴音中似有郁结,何不敞开心怀?”

女子浅浅一笑,笑容如水中月,朦胧而清冷:“先生谬赞了。不过是闲来无事,遣怀罢了。”她说着,将琴弦轻轻一拢,“听先生口音,像是外地来的?”

“在下沈慕禾,自金陵而来,途经贵地。”

“小女子苏婉清,就住在此处。”苏婉清道,“看先生晾晒的药材,莫非是懂医之人?”

“略通一二,谈不上懂医。”

一来二去,两人渐渐熟络起来。苏婉清是本地书香世家的女儿,父亲曾是举人,可惜早逝,家中只剩她与老母相依为命。她自幼饱读诗书,尤擅琴棋书画,只是性情孤高,寻常男子难入她眼,故而至今未嫁。

沈慕禾常与她在两院相隔的墙边谈诗论道,苏婉清佩服他对《道德经》的独到见解,也欣赏他身上那份从容通透的气质;沈慕禾则觉得苏婉清虽看似清冷,实则内心细腻,对世间万物有着敏锐的感知,正如她弹的琴,清越中藏着对生命的敬畏。

这日,苏婉清递给他一幅画,画上是江边落日,水面波光粼粼,一叶扁舟在余晖中缓缓前行,舟上人影虽小,却透着一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淡然。

“这是我昨日看先生在江边伫立,有感而作。”苏婉清的声音比往日低了些,脸颊泛起微红,“先生若不嫌弃,便收下吧。”

沈慕禾接过画,指尖触到画卷边缘,只觉一股温热的气息传来——那是苏婉清的气息,纯净而柔和,带着一丝少女的羞涩。他看着画中意境,正合自己此刻心境,不由赞道:“苏姑娘画得好,不仅形似,更得神髓。”

苏婉清眼中闪过欣喜:“先生喜欢就好。”她顿了顿,鼓起勇气问道,“先生此番西行,是要去往何处?”

“随心而行,尚无定所。”沈慕禾道。

“若是……若是先生愿意,可否在这望舒城多留些时日?”苏婉清的声音细若蚊蚋,“小女子还有许多问题想向先生请教,关于《道德经》,也关于……关于世间道理。”

沈慕禾心中一动。他能感觉到,苏婉清话语中的“请教”,并非全是求学之意,那眼神中的光亮,藏着的是少女情愫,如春日嫩芽,怯生生却又带着蓬勃的生机。

这便是情爱的牵绊了。他忽然想起在金陵柳府,柳如烟的暗示让他心悸,而此刻苏婉清的情意,却如温水漫过脚背,柔和得让他不忍拒绝。他承认,与苏婉清相处的日子是舒心的,她的聪慧、她的细腻,都让他感受到一种棋逢对手的愉悦,这是他在修行路上从未有过的体验。

“先生?”见他沉默,苏婉清的声音多了几分不安。

沈慕禾深吸一口气,将画卷轻轻卷起:“苏姑娘的心意,在下明白。只是……在下所求,与常人不同。”

苏婉清脸上的红晕瞬间褪去,眼神黯淡下来:“是因为修道吗?先生曾说,修道者要斩断尘缘。”

“并非斩断,而是不迷。”沈慕禾道,“《清静经》说‘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并非要心如槁木,而是要看清‘心’的本质。情爱本是天地生机的流露,如同花开叶落,自然而然,但若沉溺其中,便成了执念,阻碍修行。”

他看着苏婉清眼中的失落,心中也泛起一阵刺痛。这种感觉比面对黑风教的邪气时更难应对——邪祟可破,而真情难拒。他甚至有过一丝动摇:若暂且放下修行,在这望舒城与苏婉清相伴,看江潮起落,听琴音婉转,是否也是一种圆满?

但这念头刚起,便被他压了下去。他想起玄谷子的教诲:“修行如行船,一点偏航,便可能触礁。”也想起老君说的“动善时,静善治”,此刻若因一时心动停下脚步,便是违背了自己“红尘炼心”的初衷。

“苏姑娘是好女子,值得世间最好的归宿。”沈慕禾的声音平静却坚定,“只是在下注定要继续西行,无法停留。这份情谊,沈某记在心中,视作知己之谊,坦荡磊落,不染尘埃。”

苏婉清沉默了许久,泪水终究还是滑落下来。她不是不明理的人,只是情难自禁。她抹去眼泪,强笑道:“先生说得是,是婉清唐突了。能与先生相识一场,已是缘分,婉清不该奢求更多。”

沈慕禾心中歉疚,却知道此刻唯有坚定,才能不耽误她。他将那幅画郑重收好:“这幅画,我会带走。每当看到它,便会想起望舒城有位懂道的知己,如此便好。”

几日后,沈慕禾收拾行囊,准备离开。苏婉清前来送行,依旧是一身素衣,只是眼底多了几分释然。

“这是我抄的《道德经》,送给先生。”她递过一个锦盒,“愿先生此去,道心稳固,前程似锦。”

“多谢苏姑娘。”沈慕禾接过锦盒,“也祝苏姑娘早日觅得良缘,平安顺遂。”

苏婉清望着他,忽然笑了,那笑容如冰雪初融,清冽而温暖:“先生可知,《道德经》里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些情谊,不必说破,不必相守,记在心里,便是永恒。”

沈慕禾心中一震,深深一揖:“苏姑娘此言,点醒沈某了。”

是啊,真正的情谊,未必需要朝夕相伴。正如大道无形,却无处不在,知己之谊存于心中,便不会成为牵绊,反而能化作修行路上的一缕清风,涤荡杂念。

他转身踏上渡船,苏婉清站在岸边,直到船影消失在江雾中,才缓缓转身。风中似乎还残留着她的琴音,这一次,琴音里没有了怅惘,只有祝福与释然。

船行江上,沈慕禾打开锦盒,看着苏婉清娟秀的字迹,心中一片平和。那份曾让他动摇的情愫,此刻已化作澄澈的溪流,汇入他道心的江海。他明白了,情爱并非修行的对立面,正如阴与阳,看似相悖,实则相生。关键在于能否在情动之时保持清明,在不舍之中守住本心——不回避,不沉溺,坦然接纳,而后从容放下。

这便是情关的更深一重考验:不是拒绝情爱,而是在情爱中悟透“得失随缘”,在牵挂中保持“心无挂碍”。

他取出苏婉清抄的《道德经》,翻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一句,以往只觉是劝人淡泊外物,此刻却有了新的感悟:所谓“盲”与“聋”,并非指外物本身,而是指人对物的执着。情爱如五色五音,本身无错,错的是因爱生贪,因爱生痴,最终迷失了自己。

沈慕禾合上书卷,望向窗外。江风拂面,带着水汽的清凉,他体内的阴阳二气流转得愈发圆融,连带着“一气化三清”的心法,也仿佛有了新的进展。

原来,度化他人之前,先要度化自己;勘破世间丑恶之前,先要勘破心中迷障。这情爱一关,便是让他看清:真正的强大,不是无情,而是有情而不困于情;真正的清静,不是避世,而是入世而不溺于世。

渡船破开江雾,向着西方驶去。沈慕禾的眼神比以往更加坚定,道心也如江底磐石,任浪涛拍击,始终稳固如初。他知道,前路还会有更多考验,但他已学会如何在红尘牵绊中守住本心——如同一棵树,深深扎根于大地,却始终向着天空生长,于风雨中挺拔,于四季中从容。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