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莓文学
经典必看小说推荐

李昭小说叫什么(昭录行免费阅读)

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古代小说,昭录行,正在等待着你的发现。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世界。作者淬寒序的精湛文笔和细腻描绘,更是为这本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目前,小说已经连载,最新章节第15章更是让人热血沸腾。快来加入这场阅读盛宴,246473字的精彩内容在等着你!主要讲述了:羌骑溃散的硝烟尚未在渭北平原上完全散尽,昭武寨内外的空气却已悄然转换。那场风雪夜中的火牛奇袭,如同一道惊雷,不仅击退了强敌,更在无形中淬炼了昭武营的筋骨与魂魄。寨墙上的血迹被新雪覆盖,焦黑的牛尸和羌人…

李昭小说叫什么(昭录行免费阅读)

《昭录行》精彩章节试读

羌骑溃散的硝烟尚未在渭北平原上完全散尽,昭武寨内外的空气却已悄然转换。那场风雪夜中的火牛奇袭,如同一道惊雷,不仅击退了强敌,更在无形中淬炼了昭武营的筋骨与魂魄。寨墙上的血迹被新雪覆盖,焦黑的牛尸和羌人遗骸被深埋于冻土之下,但胜利的余威和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却在寨内悄然滋生、蔓延。

然而,李昭深知,一场惨胜,远不足以支撑昭武营在这乱世中立足。真正的根基,不在刀枪,而在粮仓。当风雪渐歇,冬日惨淡的暖阳重新洒落大地时,他所有的精力,都投向了那片承载着希望的田野——夏粮的抢收与冬粮的储备,终于迎来了最关键的节点。

晒谷场。

这是昭武寨内最大的一片空地,如今被平整夯实,铺满了厚厚的苇席。金黄的麦粒和饱满的粟米,如同流淌的黄金,在冬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数百名寨民,无论男女老幼,都投入到了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劳作中。壮劳力们挥舞着木耙,一遍遍翻动着铺开的谷物,让每一粒都充分沐浴阳光,蒸发掉最后一丝水汽。妇孺们则手持簸箕和筛子,小心翼翼地筛去夹杂其中的碎石、草屑和空瘪的谷壳。赵老栓如同最严厉的监工,佝偻着腰,在谷堆间来回巡视,布满老茧的手指捻起几粒麦子,放在嘴里用力一咬,听着那清脆的“嘎嘣”声,脸上便露出满意的笑容。

“干!干透了!好麦子!”他沙哑的声音里充满了喜悦,“粒粒饱满,实诚!”

李昭也蹲在谷堆旁,抓起一把麦粒。沉甸甸的触感,带着阳光的温度和泥土的芬芳,从指缝间滑落。他捻起一粒,放入口中咀嚼。淀粉的甘甜在舌尖化开,带着谷物特有的醇厚。这是生命的味道,是希望的味道。

“头儿,”王大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脸上带着疲惫却兴奋的红光,“都清点完了!麦子…麦子收了五百三十石!粟米收了二百七十石!总共…整整八百石!”

“八百石!”周围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声。这个数字,如同一剂强心针,瞬间驱散了连日来的疲惫和紧张。要知道,在汉代,一石约合后世六十公斤,八百石便是近五万公斤粮食!对于昭武营这五百余口人而言,这不仅是活命的保障,更是未来发展的基石!

李昭心中也是一阵激荡。他强压住激动,沉声问道:“损耗如何?种子预留了多少?”

“损耗极小!”王大拍着胸脯,“按头儿吩咐,晒谷场日夜有人看守,防火防雨防鸟雀,连老鼠洞都堵死了!种子…按最坏的打算,预留了足额的下季麦种和粟种,还有余裕!”

“好!”李昭站起身,目光扫过晒谷场上每一张洋溢着喜悦和期待的脸庞,“诸位辛苦了!这八百石粮食,是上天赐予,更是我们昭武营上下,用汗水、用血泪,甚至用性命换来的!每一粒,都弥足珍贵!”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现在,按‘官六民四’之制,分粮!”

“官六民四”! 这四个字,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人群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短暂的寂静后,是压抑不住的议论声。虽然之前李昭早已宣讲过此制的缘由,皇甫嵩的密信也给予了肯定,但当真正要按此比例分配这活命的粮食时,许多人心中依旧难免忐忑。毕竟,官家拿走六成,自己只得四成,这比例实在不低。

李昭没有急于解释,而是亲自监督分粮过程。 第一步,官仓入库。 在赵老栓、王大等核心人员的见证下,整整四百八十石粮食,被小心翼翼地装入新编的藤筐,垫上厚厚的干草和草木灰,由士兵押送,一筐筐抬入寨子西北角新挖的、最深最干燥的地窖之中。地窖入口,用沉重的石板封死,并加盖了泥土伪装。这是昭武营的命脉,是供养军队、购买盐铁、添置农具、应对饥荒战事的战略储备!每一粒粮食的入库,都伴随着士兵们肃穆的注视和寨民们复杂的目光。 第二步,民户分粮。 剩下的三百二十石粮食,则按户分配。李昭亲自制定了分配细则:壮劳力多、贡献大的家庭,多分;老弱妇孺多、劳力少的家庭,保底。赵老栓带着几个老成持重的寨民,拿着简陋的竹简名册,挨家挨户,按人头和贡献点数称量分发。每一户领到粮食的人家,脸上都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和沉甸甸的踏实感。虽然只有四成,但这是他们亲手劳作、应得的份额!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希望!

“李头儿…这…这真是给我们的?”一个抱着分得粟米的妇人,声音哽咽,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是!都是你们的!”李昭温和地点头,“拿回去,藏好!省着点吃!明年,我们还要种更多的地,打更多的粮!”

当最后一户领完粮食,晒谷场上只剩下堆积如山的谷壳和草屑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气氛在人群中弥漫开来。不再是单纯的喜悦,而是一种混合着感激、信任和归属感的复杂情绪。他们亲眼看到,那四百八十石粮食,一粒不少地入了官仓,那是整个寨子的根基。而他们手中的粮食,虽只有四成,却足以让他们熬过寒冬,看到来年的希望。李昭没有食言!“官六民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就在这时,人群中不知是谁,率先朝着李昭的方向,缓缓跪了下去。 “谢李公活命之恩!” 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如同风吹麦浪般,晒谷场上,数百名寨民,无论男女老幼,纷纷朝着李昭的方向,深深拜伏下去! “谢李公活命之恩!” “李公大恩大德,永世不忘!” “李公!李公!” 呼喊声起初还有些杂乱,但很快便汇聚成同一个声音,如同山呼海啸,在昭武寨上空回荡! “李公!” “李公!”

李昭站在原地,看着眼前跪倒一片的人群,听着那震耳欲聋的呼喊,心中百感交集。从颍川弃子,到流民头领,再到今日被五百余口人尊称为“李公”…这一路走来,步步荆棘,血泪交织。这声“李公”,是认可,是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眼中的酸涩,上前一步,双手虚扶:“诸位乡亲!快快请起!李昭何德何能,受此大礼!昭武营能有今日,非我李昭一人之功,乃是在场每一位兄弟姊妹,同心戮力,用血汗浇灌而来!这声‘李公’,昭愧不敢当!从今往后,昭与诸位,生死与共,福祸同当!必不负此心,不负此粮,不负此寨!”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和力量。人群缓缓起身,看向李昭的目光,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崇敬和信赖。这一刻,李昭在昭武营的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种无形的、坚韧的纽带,将他和这五百余口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李公!李公!”欢呼声更加热烈。

就在这民心沸腾、群情激昂的时刻,寨门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名风尘仆仆的信使,在张成的亲自引领下,快步穿过人群,来到李昭面前。

“李头儿!皇甫将军密信!”张成压低声音,眼中带着一丝激动和凝重。

李昭心中一动,立刻接过信使递上的一个用蜡封得严严实实的竹筒。他挥手示意众人安静,然后走到一旁僻静处,小心地打开竹筒,取出里面的丝帛。

丝帛上的字迹苍劲有力,正是皇甫嵩亲笔:

“昭武营李公亲启: 惊闻渭北捷报,破羌骑于风雪,保黎庶于危难,壮哉!快哉!公以流民之身,聚散卒,垦荒田,御强敌,行屯田之法,施仁政于民,更兼焚书拒董,大义凛然!此等气节,此等功业,实乃汉室之幸,苍生之福! ‘官六民四’之制,初见成效,民心归附,根基乃固。此制虽无前例,然因地制宜,深合‘藏富于民,聚粮于国’之古训。公之远见,嵩深佩之! 然董卓暴虐,睚眦必报。羌患虽退,其祸未消。公处渭北,如利刃悬顶,不可不察。嵩虽远在弘农,力有不逮,然心系关中,愿为公后援。公若有需,可遣心腹持此信物,附半块虎符,至弘农寻我旧部王猛。彼处尚有粮秣甲胄若干,或可解公燃眉之急。 另,公所虑‘代田法’,嵩已遍查典籍,确为前汉增产良方。然此法需深耕细作,耗费人力畜力,非有稳固根基不可轻试。公可于官田中择上等良田数亩,先行试种,积累经验,待来年粮足畜壮,再行推广。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公在渭北所为,虽逾常制,然为活民保境,实乃大义!望公勿疑,勿惧,砥砺前行!他日扫清寰宇,重振汉室,必有公之伟业! 勉之!勉之! 皇甫嵩手书。”

信不长,字字千钧!李昭逐字逐句读着,心潮澎湃。皇甫嵩不仅再次肯定了“官六民四”的合理性,更对他在渭北的所作所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为“汉室之幸,苍生之福”!这份来自当世名将、汉室忠臣的认可,其分量之重,远胜千军万马!

更让李昭惊喜的是,皇甫嵩不仅提供了弘农旧部王猛这条宝贵的物资补给线,附带的半块虎符作为信物。,还对他心心念念的“代田法”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建议!让他先小范围试种,积累经验,再图推广!这份雪中送炭的支持和切中要害的指点,让李昭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力量!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李昭低声念着信中的这句话,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皇甫嵩的鼓励,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为他指明了方向,也坚定了他的信念!

他珍重地将丝帛和半块虎符贴身收好,转身,迎着晒谷场上数百双充满期待的目光,朗声道:

“诸位乡亲!皇甫将军来信了!”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屏息凝神。

“将军盛赞我昭武营破羌之功!盛赞我等屯田活民之德!更言我‘官六民四’之制,深合古训,乃固本强基之良策!”李昭的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将军还说,我等在渭北所为,虽逾常制,然为活民保境,实乃大义!勉励我等,勿疑!勿惧!砥砺前行!”

“皇甫将军!” “将军认可我们了!” 人群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欢呼!皇甫嵩的认可,如同为昭武营披上了一层无形的、却无比坚固的铠甲!让他们在这乱世中的挣扎,有了大义的名分!

李昭趁热打铁,高举手臂:“皇甫将军还言,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今日,我李昭在此宣告!昭武营,将谨遵将军教诲,于官田中择良田十亩,试行‘代田古法’!深耕细作,轮替休养,以求地力不衰,粮产倍增!此乃我昭武营,立足关中,造福万民之根基!”

“代田法!” “粮产倍增!” “李公英明!” 欢呼声如同海啸般席卷了整个昭武寨!粮食!更多的粮食!这是所有人最朴素的渴望!李昭的承诺,皇甫嵩的背书,让这份渴望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未来!

夕阳的余晖,将晒谷场上金黄的谷堆染成一片醉人的橘红,也将寨墙上“昭武”二字的旗帜映照得熠熠生辉。李昭站在高高的谷堆旁,望着眼前欢呼雀跃的人群,望着远处那片承载着希望的田野,胸中豪情激荡。

八百石粮,是昭武营的第一块基石。 民心所向,是昭武营最坚固的城墙。 皇甫嵩的认可与支持,是昭武营在乱世中高举的旗帜。 而“代田法”的试种,则是通往更广阔未来的钥匙!

小说《昭录行》试读结束!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