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莓文学
经典必看小说推荐
种地种田生活日常小说的所有章节都能在哪里免费读到?

种地种田生活日常

作者:喜欢韦伯钢琴的大娇

字数:96648字

2025-08-24 08:21:37 连载

简介

喜欢阅读种田小说的你,有没有读过这本备受好评的《种地种田生活日常》?本书以杨微为主角,展开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喜欢韦伯钢琴的大娇”的文笔流畅且充满想象力,让人沉浸其中。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千万不要错过!

种地种田生活日常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第二十九章 春宴承薪,烟火传灯

三月的青石镇,后山的艾草正抽着嫩绿的芽尖,田埂边的野豌豆开着淡紫的小花。杨薇蹲在酱园的竹匾前,指尖沾着新磨的艾草汁,正和周大娘商量清明粿的馅料配比。风里飘着艾香混着新晒的糯米香,远处传来系统提示音——【宿主触发“传承宴”任务:需在青石镇举办一场融合传统与创新的饮食盛宴,展示本地饮食文化,奖励黄金米三百斤,解锁“古早味”菜谱。】

“阿娘!”念薇举着个竹编小筐从院门口跑进来,发间的虎头帽沾着草屑,“我和阿蘅去后山采了艾草!您看,这叶子多鲜!”

杨薇接过筐子,指尖轻触艾叶上的晨露:“咱们念薇手真巧,比阿娘当年采得还齐整。”她将艾叶和进糯米粉里,揉成青绿色的面团,“等会咱们做清明粿,要包你最爱吃的咸蛋黄肉松馅。”

“阿爹说,”念薇踮着脚,把小脑袋凑到杨薇耳边,“府城的酒楼想订咱们的清明粿,说是要做‘青石镇限定’,还要请摄影师傅来拍!”

“真的?”杨薇眼睛一亮,“那咱们得把规矩定好——清明粿要手作,不能用机器压模。”

“知道啦!”念薇用力点头,“阿娘,我帮你揉面!”

厨房里,王氏正往灶里添柴,锅里煮着新摘的荠菜。杨薇掀开锅盖,热气裹着菜香涌出来:“大娘,您昨日腌的糖蒜该开封了!等会清明粿配糖蒜,最妙不过。”

“哎,这就去拿。”王氏擦了擦手,转身往陶瓮走去,“对了,你娘昨日捎信来,说下月初要来青石镇,要看看你办的女学,还要尝尝你做的清明粿。”

杨薇的手顿了顿,眼底泛起暖意:“阿娘要来?”她转头看向顾远,顾远正站在廊下挂灯笼,听见这话,笑着走过来:“我让镇里的车夫去接了,明儿个就能到。”

“阿娘,”念薇举着揉好的面团跑过来,“我搓了个兔子形状的!”

“小淘气。”杨薇捏了捏他的脸,“等会蒸熟了,兔子耳朵可不能掉。”

清明前三日,“婉香酱园”的院子里支起了八口大铁锅。杨薇带着女学的学生们揉面、包馅,阿蘅蹲在灶边烧火,念薇举着个小刷子给青瓷盘描花纹。王氏和周大娘在案前切腌菜,刀剁在砧板上的声响,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在春日的风里飘得很远。

“杨姑娘,”村西头的老厨娘拄着拐杖站在院门口,“我听说你要办清明宴?我这把老骨头,还会做两道老菜式,要不……”

杨薇忙上前扶住她:“张奶奶,您来得正好!我正愁传统菜式不够呢!您会做什么?”

张奶奶抖了抖围裙:“我会做‘艾草粢饭糕’,用的是后山的野艾草,蒸出来香得很;还有‘荠菜春卷’,皮儿要薄,馅儿要鲜,当年我婆婆教我的,可传了三代了。”

“太好了!”杨薇拉着她的手,“咱们把这些老菜式都摆上桌,让客人们尝尝真正的青石镇味道!”

张奶奶却摇了摇头:“我那手艺,现在年轻人都嫌麻烦,没人愿意学……”

“不麻烦。”杨薇认真地说,“您教我,我教学生们,等您老了,咱们女学的孩子都能做,这手艺就传下去了。”

张奶奶的眼眶泛红,她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这是我婆婆当年写的菜谱,我收了五十年了,今日就交给你。”

杨薇接过油纸包,指尖触到泛黄的纸页,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荠菜春卷”“艾草粢饭糕”“清明螺蛳汤”……墨迹虽淡,却带着岁月的温度。

“阿娘,”念薇举着个歪歪扭扭的青瓷碗跑过来,“我写了‘传承’两个字!”

杨薇接过碗,碗底的字迹稚拙却有力:“这是给宴席用的,好不好?”

“好。”杨薇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等宴席散了,阿娘把这个碗送给你当礼物。”

明月初三,“婉香酱园”的院子里摆了二十桌酒席。青石板铺就的场地上支起了竹棚,棚下挂着红绸灯笼,桌上摆着青瓷碗盛的清明粿、荠菜春卷,还有陶瓮里腌的糖蒜、酱黄瓜。顾远站在门口,正给客人引路:“李掌柜,您请坐!这是张奶奶做的荠菜春卷,您尝尝!”

“好!”李掌柜夹起一个春卷,咬开时荠菜的清香混着春卷皮的脆响,“这味儿,比我在苏州吃的还地道!”

张奶奶坐在角落的竹凳上,看着客人们吃得开心,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杨薇端着一碗清明粿走到她身边:“张奶奶,您尝尝这个,是念薇包的兔子形状。”

张奶奶咬了一口,眼泪“啪嗒”掉在碗里:“甜……比我当年做的还甜。”

“张奶奶,”杨薇握住她的手,“您教我的菜谱,我会让女学的孩子们都学。以后每年清明,咱们都办这样的宴席,让青石镇的味道,传得远远的。”

张奶奶用力点头,浑浊的眼睛里泛着光:“好……好……”

午后的阳光透过竹棚的缝隙洒进来,照在孩子们的脸上。念薇举着个小相机,正给阿蘅拍照:“阿蘅姐姐,笑一个!等会我要把照片贴在女学的墙上!”

阿蘅捂着嘴笑:“小念薇,你又捣鼓什么?”

“这是给‘传承宴’留纪念!”念薇晃了晃相机,“等会顾爹爹要把照片寄给府城的报社,让更多人知道咱们青石镇的清明宴!”

顾远走过来,接过相机:“念薇真能干。”他转头看向杨薇,“你看,客人们都在夸咱们的宴席。”

杨薇望着眼前的景象——老人们笑着夹菜,孩子们举着春卷跑跳,女学的学生们端着茶盘穿梭在席间——忽然觉得,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守着旧东西不放,而是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鲜活的生命力。

傍晚收宴时,张奶奶把那本泛黄的菜谱塞进杨薇手里:“孩子,这是我婆婆的遗物,里面有她一辈子的心血。你把它教给女学的孩子们,让她们知道,咱们青石镇的味道,是有根的。”

杨薇接过菜谱,指尖触到封皮上的绣字——“张记庖厨”,那是张奶奶年轻时的名字。她转头看向顾远,顾远笑着点头:“我让人把菜谱抄了十份,分给女学的每个学生。”

“阿娘,”念薇举着个油纸包跑过来,“这是张奶奶给我的糖蒜!她说要我好好学做清明粿!”

“小淘气。”杨薇接过糖蒜,“等会咱们回家,阿娘教你包下一个。”

晚风拂过,院外的野菊开得正盛。杨薇望着顾远眼底的温柔,望着念薇蹦跳的背影,望着张奶奶欣慰的笑容,忽然明白——她的“美味人生”,从来不是某一道菜、某一次宴席,而是这些与她相连的人,这些被她温暖的日子,这些在烟火里流淌的、永不褪色的传承。

(后续情节预告:清明宴被府城报社报道、张奶奶收杨薇为关门弟子、女学学生用传统菜谱参加州府美食赛、顾远带杨薇去杭州学习新派菜式、系统发布“跨时代宴”任务(如融合古今菜品的创意宴)、杨薇母亲在青石镇长住并开设“外婆的小厨房”、村民们自发组织“饮食文化节”等,故事将继续围绕“传承”与“创新”展开,填充更多温暖、治愈的生活细节。)

第三十章 荷香破局,风味新生

六月的青石镇,蝉鸣裹着荷香漫过青瓦屋檐。后山的野荷正开得热烈,粉白的花苞像蘸了蜜的毛笔尖,垂在碧绿的荷叶间。杨薇蹲在荷塘边的竹篓前,指尖沾着晨露,正仔细挑选着最饱满的莲蓬——这是她今年新试的“荷香醉鱼”酱菜的主料。

“阿娘!”念薇的声音从荷塘那头传来,他赤着脚,裤脚沾着淤泥,手里举着条活蹦乱跳的鲫鱼,“我抓到了最肥的鱼!周大娘说,这鱼用来做醉鱼最鲜!”

杨薇笑着接过鱼,指尖触到鱼身滑腻的鳞片:“小淘气,可别摔着了。”她转头看向荷塘边的竹篓,里面已经堆了小半篓莲蓬,“这些莲蓬够不够?要挑最嫩的,荷叶才够香。”

“够啦!”念薇踮着脚,把最后几个莲蓬扔进篓里,“阿爹说,等会他去镇里买新晒的糯米酒,咱们用酒来泡莲蓬!”

荷塘对岸,顾远正站在晒酱场边,指挥着伙计们搬运新到的陶坛。他穿着件月白色的亚麻衫,袖口挽到肘弯,发梢沾着点荷香:“婉儿,酒买回来了。”他走过来,手里提着两坛用荷叶裹着的糯米酒,“镇西‘福来居’的老板说,这是今年头茬的酒,最适合泡莲蓬。”

杨薇接过酒坛,掀开荷叶,酒香混着荷叶的清苦涌出来:“好酒。”她转头对念薇说,“去把阿蘅叫过来,咱们要开始做酱了。”

阿蘅的身影适时从院门口探出来,她扎着双马尾,手里攥着块蓝布围裙,发间别着杨薇送的银荷花簪:“阿娘,我来啦!”她跑过来,接过杨薇手里的竹篓,“周大娘说,泡莲蓬要选阴凉的地儿,我已经在地窖里铺了竹席。”

“阿蘅真能干。”杨薇摸了摸她的头,“等酱做好了,阿娘给你做你最爱吃的荷叶包饭。”

“嗯!”阿蘅用力点头,发间的银簪在风里晃成一朵小荷花。

地窖里,阿蘅已经铺好了竹席。杨薇将莲蓬一个个剥开,取出翠绿的莲心,放进陶瓮里:“要选最嫩的莲心,老了的会苦。”她转头看向阿蘅,“你来剥莲蓬,我来挑莲心。”

“好!”阿蘅搬了个小马扎坐在杨薇身旁,拿起莲蓬,“阿娘,我剥的莲蓬干净吗?”

“干净。”杨薇笑着点头,“比阿娘当年剥得还好。”

顾远蹲在瓮边,用竹片轻轻刮去莲心上的薄衣:“婉儿,你说这‘荷香醉鱼’能成吗?”

“肯定能。”杨薇自信地笑了笑,“我试过三次,莲心的清香能渗进鱼肉里,酒的甜能中和鱼的腥,再加点野山椒提味……”她顿了顿,“等会让念薇来试味,他最会挑毛病。”

“阿爹,我来试!”念薇举着个小瓷勺跑过来,“我昨天偷吃了半块,阿娘说还没好,可我觉得已经香得能馋哭隔壁王婶了!”

杨薇刮了刮他的鼻尖:“小馋猫,等会正式做出来,给你留最大的一块。”

午后的阳光透过地窖的通风口照进来,洒在陶瓮上。杨薇将泡了半日的莲心和酒倒入瓮中,又加了把野山椒:“要泡足七日,每日翻一次,这样莲心的香才能全渗进去。”

“七日?”念薇趴在瓮边,“那我要天天来看!”

“好。”杨薇笑着应下,“不过每日只能看一次,不然就要生气了。”

七日后,“婉香酱园”的院子里支起了八口大陶瓮。杨薇带着女学的学生们揭开瓮盖,莲香混着酒香裹着野山椒的辛,瞬间漫遍整个院子。念薇举着个小瓷勺,第一个尝了一口:“阿娘!比上次还好吃!鱼肉嫩得能化在嘴里,莲心香得像……像春天的风!”

“小淘气。”杨薇笑着揉了揉他的头,“这是‘荷香醉鱼’,以后咱们酱园的招牌菜。”

顾远站在一旁,看着客人们争相夹菜的模样,眼底满是笑意:“婉儿,你这味儿,连府城的酒楼都比不了。”

“那咱们要把‘荷香醉鱼’送到府城去!”念薇举着小勺喊,“让府城的人也尝尝咱们青石镇的味道!”

“好。”杨薇摸了摸他的头,“等明日,我让阿爹带两坛去府城,给李掌柜尝尝。”

次日清晨,顾远带着两坛“荷香醉鱼”去了府城。杨薇站在酱园门口,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三年前——那时她刚嫁到青石镇,连酱菜都腌不好,如今却能做出让府城人称赞的味道。

“阿娘,”念薇举着个油纸包跑过来,“王大婶给你送了新腌的黄瓜!”

杨薇接过油纸包,打开来,黄瓜的清香混着醋的酸,直往人鼻子里钻:“大娘的手艺,还是这么好。”

“王大婶说,”念薇歪着脑袋,“她昨日看了镇里的告示,说要办‘青石镇美食节’,让咱们酱园牵头!”

“美食节?”杨薇挑了挑眉,“什么时候?”

“下月初八。”念薇掰着手指头数,“王大婶说,要请全镇的厨子来比赛,还要请府城的客人来当评委!”

杨薇的眼底泛起暖意。她想起上个月,镇里的老人们聚在晒谷场商量:“咱们青石镇的美食,不能只藏在村里,要让外面的人知道!”于是推举杨薇牵头办美食节,说要“把青石镇的味道,端上全州的桌子”。

“阿娘,”念薇举着个小喇叭跑过来,“我帮你写告示!”

“小淘气。”杨薇笑着接过喇叭,“你写‘青石镇美食节,诚邀全镇厨子参赛’,再写‘冠军有黄金米十斤’。”

“好!”念薇踮着脚,把告示贴在村口的老槐树上,“阿娘,我要当小裁判!”

“不行。”杨薇摸了摸他的头,“你得帮我收菜,还要给客人们端茶。”

“好吧。”念薇撅着嘴,“那我要给阿爹端茶,他最辛苦!”

美食节当日,青石镇的晒谷场被布置得像片锦绣花园。竹席铺成的案台上,摆着各家的拿手菜:张屠户的“酱卤猪蹄”、王大婶的“酸汤鱼片”、周大娘的“糖蒜拌藕片”,还有杨薇的“荷香醉鱼”。顾远站在门口,正给客人们引路:“李掌柜,您请坐!这是咱们镇的张屠户,他的卤猪蹄是一绝!”

“好!”李掌柜夹起一块猪蹄,咬了一口,“肥而不腻,卤香透骨!”

杨薇站在“荷香醉鱼”的案前,看着客人们纷纷举筷:“各位请尝尝这道‘荷香醉鱼’,用的是后山的野荷叶,泡了七日的糯米酒,佐以野山椒……”

“好味!”府城的美食家赵先生放下筷子,“这鱼的嫩,莲心的香,酒的甜,层次分明,比我在扬州吃的‘荷香鸡’还妙!”

“赵先生过奖了。”杨薇笑着应下,“这是我新试的菜式,还请多提意见。”

“意见?”赵先生摸了摸胡须,“我看这味儿已经够好了,若能再加些脆藕片,解解腻,更妙。”

“阿娘,”念薇举着片脆藕跑过来,“我切了藕片!阿爹说,脆藕片配醉鱼最解腻!”

杨薇接过藕片,夹了一片放进“荷香醉鱼”的碗里:“小淘气,你倒成了小参谋了。”

“赵先生,您再尝尝!”念薇举着碗,“加了脆藕片,是不是更妙了?”

赵先生尝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妙!妙!脆藕的清甜能中和醉鱼的醇,这味儿,绝了!”

美食节结束时,“荷香醉鱼”被评为了“青石镇第一味”,赵先生还提笔写了块匾:“荷香醉鱼,青石一绝”。顾远将匾挂在酱园门口,阳光透过木匾的缝隙洒下来,照在杨薇的笑脸上。

“阿娘,”念薇举着块糖画跑过来,“我赢了!我用‘荷香醉鱼’画了幅画,评委说我最有创意!”

“小淘气。”杨薇接过糖画,“这是奖励你的。”

“阿娘,”念薇突然认真起来,“我想把‘荷香醉鱼’的做法写进女学的课本里,让更多的女孩子会做!”

“好。”杨薇摸了摸他的头,“阿娘帮你整理,再教你认些药材,以后你也能当小先生。”

晚风拂过,晒谷场上的灯笼亮了起来。杨薇望着顾远眼底的温柔,望着念薇蹦跳的背影,望着女学学生们的笑脸,忽然明白——她的“美味人生”,从来不是某一道菜的成功,而是这些与她相连的人,这些被她温暖的日子,这些在烟火里流淌的、永不褪色的希望。

(后续情节预告:美食节被府城报社报道、“婉香醉鱼”登上州府美食榜单、杨薇母亲在青石镇开设“外婆的荷香厨房”、女学学生成立“青石味道”合作社、系统发布“跨地域宴”任务(如融合南北风味的创意宴)、顾远带杨薇去杭州学习新派菜式并与当地厨师交流、村民们自发组织“荷香文化节”等,故事将继续围绕“传承”与“创新”展开,填充更多温暖、治愈的生活细节。)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