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阅读历史古代小说,那么一定不能错过盘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这本小说由知名作家天涯沦落人001创作,以无为主角,讲述了一段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小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让读者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至第10章,383938字,快来一探究竟吧!主要讲述了:咸阳宫的青铜灯在晨光中投射出长长的阴影,嬴政的目光如鹰隼般锁定在天幕新展开的画卷上。三日前关于江北八年相持的余韵尚未散尽,此刻光幕上已清晰地标注出关键纪年:“永历二年(1656 年),李自成于西安病逝…
《盘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精彩章节试读
咸阳宫的青铜灯在晨光中投射出长长的阴影,嬴政的目光如鹰隼般锁定在天幕新展开的画卷上。三日前关于江北八年相持的余韵尚未散尽,此刻光幕上已清晰地标注出关键纪年:“永历二年(1656 年),李自成于西安病逝,遗命幼子李来亨继位,大顺政权陷入内斗。清廷趁势以多铎为主帅,兵分三路进攻陕西,大顺军节节败退,关中尽失。南明水师溯江而上救援,却因河道淤塞延误战机,终至无功而返。”
“竖子亡,大局变!” 李斯的拐杖重重敲击着金砖地面,指着画面里清军攻破西安城的场景,花白的胡须因激动而颤抖,“秦灭六国,最忌敌国内乱。当年赵国李牧一死,王翦即刻挥师东进。这大顺军自毁长城,南明唇亡齿寒,岂能独存?”
嬴政指尖在玉案上缓缓滑动,目光扫过画面中清军占领关中后的布防图。当看到多铎留两万兵马镇守西安,主力转而东向,剑指淮南时,始皇帝突然冷笑:“关中乃天府之国,得之可俯瞰中原。清军既占此地,下一步必取襄阳,断南明与大顺余部的联系。秦攻楚时,司马错先取巴蜀,再顺江而下,此等方略,古今皆同。”
天幕的解说声带着一种历史的沉重:“关中失守后,清军随即猛攻江北。扬州、淮安一线烽火连天,明军凭借坚固城防与水师支援勉强维持防线,但损失惨重,仅永历二年冬便丢失营寨十七座。顺治帝为逼迫南明屈服,下令对江南商货加征三倍关税,严查走私通道,意图切断南明财源。”
刘彻在未央宫猛地将案上的青铜酒樽扫落在地,酒液四溅,溅湿了玄色龙袍上的日月星辰纹。“卑劣!” 他指着画面里清军在运河沿线设卡盘查,扣押南明商船的场景,声音因愤怒而嘶哑,“当年朕与匈奴交战,虽设关市,却从未以商贸要挟。此等行径,非大国所为,与市井无赖何异!”
卫青持剑侍立在旁,眉头紧锁:“陛下息怒。清军此举虽卑劣,却直击南明要害。江南商业依赖南北贸易,关税骤增与走私被查,必令商人受损,进而影响南明军饷筹措。当年张骞通西域,亦曾通过控制商路牵制西域诸国,清军此举,倒是深谙此道。”
“牵制?” 刘彻霍然起身,看着画面里南明商人因货物滞留而聚集在南京聚宝门抗议的场景,“商贾逐利,受此重创,必生怨怼。若南明不能安抚,恐生内乱。当年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便是利用盐铁之利笼络人心,这南明商人富可敌国,一旦生乱,后果不堪设想!”
两仪殿内檀香袅袅,李世民凝视着天幕上的画面,手指轻轻捻着一枚棋子。画面中,南明议政院正在激烈争论,主战派与主和派各执一词,吵得面红耳赤。突然,一位身着绯袍的大臣手持一卷竹简走上前,高声道:“臣有请诸位共论《六国论》!”
“哦?” 李世民嘴角微微上扬,“以古喻今,倒是个好法子。”
只见那位大臣展开竹简,朗声道:“苏洵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如今清廷逼我议和,与当年六国赂秦何异?议和百害而无一利,割地赔款,只会让其得寸进尺;唯有一战,虽有牺牲,却能保家卫国,收复中原,届时商路自通,百业复兴!”
长孙无忌在一旁低声道:“此人所言极是。以史为鉴,方能明得失。当年隋末群雄并起,李密因与王世充议和而错失良机,终致败亡。”
李世民点头,将手中棋子重重落在棋盘上:“说得好!战则存,和则亡。这南明若能以此凝聚人心,未必不能渡过难关。当年朕在虎牢关,面对窦建德与王世充的夹击,何尝有过议和之念?唯有死战,方能破局!”
宣和殿内,赵佶放下手中的画笔,目光落在天幕上那位大臣慷慨陈词的画面上。当听到 “要想商路畅通,只有收复中原” 时,他不由得叹了口气:“道理虽明,可战事一开,生灵涂炭,江南繁华亦将不复存在。当年朕联金灭辽,本想收复燕云,却引狼入室,终致靖康之耻。这议和与开战之间,分寸难握啊。”
蔡京在一旁躬身道:“陛下圣明。江南士绅与商人多求安稳,若强行开战,恐失民心。不如暂许议和,徐图后计。”
赵佶摇头,看着画面里南明商人开始自发组织商团武装,护送货物,抵御清军的袭扰,“民心并非一成不变。这些商人虽重利,却也知覆巢之下无完卵。若能让他们看到胜利的希望,未必不会支持战事。只是…… 这南明有此等魄力吗?”
乾清宫内,烛火摇曳,崇祯帝的目光死死盯着天幕上《六国论》的内容,手指紧紧攥着拳头,指节发白。“说得好!说得好啊!” 他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激动,“当年朕若能有此等明事理之臣,力排众议,坚决抗清,何至于落到煤山自缢的下场!”
王承恩跪在地上,低声道:“陛下,此乃南明之事,陛下不必过于伤怀。”
“伤怀?” 崇祯帝惨笑一声,指着画面里南明主战派大臣的身影,“这些人尚有一战之心,而朕当年身边,尽是些主张议和、苟且偷生之辈!东林党人空谈误国,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一个个都断送了大明的江山!” 他越说越激动,猛地咳嗽起来,咳出的血染红了身前的龙袍。
养心殿内,西洋钟滴答作响,康熙端坐在御座上,看着天幕上的画面,神色平静。当看到南明因《六国论》的议论而人心渐稳,商人们开始加大对军饷的捐助时,他缓缓开口:“这南明倒是有些运气,关键时刻能有此等言论稳定人心。”
索额图在一旁道:“陛下,此等言论不过是纸上谈兵。南明国力远逊于我大清,即便人心暂稳,也难改败局。”
康熙摇头,目光落在画面里南明工匠正在加紧赶制新式火器的场景:“不然。民心可用,士气可鼓。当年我大清在萨尔浒之战,兵力远逊于明军,却能以少胜多,靠的就是上下一心,士气高昂。这南明若能保持此等士气,再加上江南的财力支持,僵持之势恐难打破。”
咸阳宫的争论仍在继续。李斯指着天幕上南明与清廷僵持的画面,对嬴政道:“陛下请看,这南明虽暂稳阵脚,却已是强弩之末。八年战乱,江南财力损耗巨大,商人虽富,却未必肯持续捐输。长此以往,必不战自溃。”
嬴政看着画面中江南地区繁华的市集,商船往来不绝,摇了摇头:“未必。秦末战乱,关中残破,而江南却相对安稳,为刘邦提供了充足的粮草。这南明有江南富庶之地,又有商人支持,若能善加利用,未必不能支撑长久战事。只是…… 其君臣是否有此等远见与魄力,尚未可知。”
未央宫内,刘彻看着南明水师在长江演练的场景,对卫青道:“仲卿,你看这南明水师的战力如何?”
卫青仔细观察片刻,答道:“陛下,南明水师船只精良,火炮威力亦不弱,只是将士训练似乎不足,配合略显生疏。若能加以训练,倒是一支劲旅。”
“嗯。” 刘彻点头,“江南水网密布,水师乃是重中之重。当年朕平定南越,水师功不可没。这南明若能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师,不仅能守好长江防线,甚至可北上袭击清军后方,扭转战局。”
两仪殿内,李世民看着天幕上南明与清廷在江北僵持的局面,对长孙无忌道:“辅机,你说这僵持之势能持续多久?”
长孙无忌沉吟道:“以目前形势看,南明虽稳住人心,但兵力与清廷仍有差距;清军虽占优势,却也难以一举突破长江防线。若无意外,这僵持之局或可维持数年。但时间久了,变数必生。”
“变数?” 李世民追问。
“是的。” 长孙无忌指着画面里大顺军余部的动向,“大顺军新主年幼,内斗不止,恐难再为南明牵制清军。一旦清军无后顾之忧,全力南下,南明防线必危。此外,南明内部主和派并未彻底放弃,若战事不利,恐会再次抬头。”
宣和殿内,赵佶看着画面里江南商人的船队满载着物资运往军前,不由得感叹:“这些商人倒是精明,知道只有保住江山,才能保住自己的财富。当年朕若能让东京的商贾如此支持战事,或许……” 他没有再说下去,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蔡京在一旁道:“陛下,商人重利,如今支持战事,不过是为了日后的商路畅通。一旦形势有变,他们随时可能转向。”
赵佶点头,“此乃人之常情。但眼下,能得他们支持,已是幸事。就看南明如何把握了。”
乾清宫内,崇祯帝看着天幕上南明与清廷僵持的画面,心中五味杂陈。“僵持…… 僵持也比亡国好啊。” 他喃喃自语,“朕当年若能与清军形成僵持,徐图恢复,何至于……” 他哽咽着,说不下去。
王承恩劝道:“陛下,南明能有今日之局面,已是不易。或许,这便是上天给朱明王朝的一次机会。”
“机会……” 崇祯帝眼神复杂,“机会是有了,可他们能抓住吗?”
养心殿内,康熙看着天幕上的画面,对索额图道:“这五年僵持,对南明而言,既是考验,也是机遇。若他们能利用这段时间整顿军备,发展国力,未来或有一战之力。”
索额图道:“陛下,我大清国力强盛,岂能容南明喘息?不如趁此机会,一举南下,统一天下。”
康熙摇头,“不可。强行南下,恐遭顽强抵抗,损失惨重。不如先稳住局面,整顿内部,待时机成熟,再一举攻克。当年太祖爷统一女真各部,便是耐心等待时机,方能成就大业。”
天幕上的画面继续流转,展现着南明与清廷五年僵持期间的种种景象:明军在江北与清军反复拉锯,互有胜负;江南的商业在战事间隙继续发展,商人的势力不断壮大;南明的工匠们不断改进火器,军事实力缓慢提升。
解说声再次响起:“永历七年(1661 年),清廷因长期征战,国力损耗巨大,又逢蒙古准噶尔部崛起,后院起火,不得不从江北退兵,转而应对蒙古威胁。南明虽未收复失地,却成功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南北对峙之局得以延续。”
嬴政看着画面里清军北撤的场景,冷哼一声:“秦灭六国,从不会因旁支干扰而半途而废。这清廷目光短浅,为蒙古小患而放弃江南,终将养虎为患。”
刘彻点头,“此言有理。当年朕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从不会因一方有难而放弃另一方。这清廷此举,实乃失策。”
李世民则道:“不然。两线作战,乃兵家大忌。清廷审时度势,先退一步,解决蒙古问题,再图江南,亦不失为明智之举。当年朕在洛阳城下,也曾先退避三舍,待时机成熟再一举破敌。”
赵佶看着画面里江南恢复往日繁华的景象,松了口气:“总算…… 暂时安稳了。只是这安稳之下,不知又潜藏着多少危机。”
崇祯帝看着天幕上的结局,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又有一丝遗憾:“保住了…… 终究是保住了。可这南北对峙,何时是个头啊。”
康熙看着天幕上渐渐淡去的字迹,缓缓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江南的繁华与江北的残破,南明的苟安与清廷的虎视眈眈,都预示着未来的大战必不可免。”
当天幕上的画面彻底消失,各朝宫殿内都陷入了沉寂。帝王们心中都清楚,这场持续了五年的僵持,只是漫长历史中的一个短暂停歇,更大的风暴,或许正在酝酿之中。
欲知南明与清廷未来的命运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小说《盘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试读结束!